学位专题

目录>
<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记录

龙晓军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富钴结壳富集多种战略金属元素,且生长速率缓慢、受外界干扰少,从而成为一种新兴的海底矿产资源而备受瞩目。本文利用XRD矿物衍射、ICP-MS(AES)、电子探针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采自西太平洋麦哲伦及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的两块富钴结壳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组成分析,测试了结壳的矿物物相组成、主微量元素和REE的组成、元素在各相态的分布及结壳元素微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结壳的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及形成机制,建立了结壳的生长年代框架,并侧重探讨了其所记录的古海洋古环境信息。  麦哲伦海山区结壳呈板状结构,大致分为三层,其显微构造由表及里依次为柱状构造、不规则树枝状及斑杂构造,说明在结壳的不同生长时期其周围水动力作用变化较大。而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结壳呈结核状,镜下显微构造观察主要为不规则树枝状。  矿物学分析结果显示,本区结壳中锰相矿物主要为水羟锰矿,此外含有部分钡镁锰矿及钠水锰矿,但后两者主要存在于结壳老壳层中,说明结壳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氧化环境的变化。铁相矿物主要为隐晶质,部分为微弱的结晶质矿物针铁矿。此外,本区结壳还包含有石英、方解石等碎屑矿物或生源矿物。  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本区两块结壳的Mn、Fe、Co、Cu、Ni的元素平均值与中、西北太平洋结壳元素平均值相当,分别是20.08%和19.01%、16.28%和16.52、0.68%和0.64%、0.15%和0.09%、0.34%和0.39%,Mn/Fe比值均偏低,变化在0.87~1.68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27和1.15,为典型的水成成因。在对微量元素的富集方面,本区两块富钴结壳由于受锰相矿物的控制表现出高Pb、Mo的特征。结壳样品中稀土元素明显富集,ΣREE平均值分别为2182.89×10-6和1367.29×10-6; LREE/HREE平均值分别为10.14和7.67,配分模式为右倾型,稳定富集轻稀土,同时具有不同程度的Ce,Gd,Ho正异常和Y的负异常,显示氧化环境,未受明显磷酸盐化作用的影响。  元素分相态提取结果表明,锰相矿物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整体较铁相矿物强;富钴结壳中稀土元素具有多相组成的特点,但约有90%赋存在铁锰相中,是导致结壳样品中δCe、δGd和δHo正异常以及δY负异常的主因。根据分相态提取结果,可划分出如下5个元素组合:  (1)阳离子交换和碳酸盐态:Ca、Mg、Sr、Rb、;  (2)锰相态:Mn、Ni、Ba、Co、Cu、Zn、Sr、Ti、REE、Be、Ga、Cd、U;  (3)非晶质铁相态:Fe、Mo、Al、Pb、Bi、Th、Rb、Be、U;  (4)结晶质铁相态:Fe、Al、Hf、W、  (5)硅酸盐残渣态:Al、Mg、Rb、Cs;  本区富钴结壳为典型水成成因,结壳中的元素组成依次受控于锰相矿物、铁相矿物的成矿吸附作用以及生源碎屑、陆源碎屑等物质的混入等作用。  结壳MKD30和CM2D08的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2.55 mm/Ma和1.87mm/Ma,初始生长年龄分别为19.26Ma和7.29Ma。其中,前者在8.05-11.3Ma期间可能存在约3Ma的生长间断。  结壳MKD30的Al/(Fe+Mn)、Co/(Ni+Cu)和Fe/Mn微区记录能分别较好地反映亚洲季风气候演变、海水氧化性演变和冰室期-变暖期的古气候演变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富钴结壳;矿物学;地球化学;古环境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地球化学

赵广涛

2015

中文

P618.62

115

2016-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