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三维古地形恢复

郭太宇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古地形是沉积体发育的基础,古地形的恢复不仅还原了原始构造形态,还揭示了物源和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本项研究基于地震、测录井、岩芯分析多种资料,运用地震-测井-地质综合解释,考察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残留盆地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使用剥蚀厚度计算技术和回剥技术,进行盆地三维古地形恢复,为西湖凹陷深层沉积古环境重建提供古地形要素支撑。前人研究表明,西湖凹陷主要经历了玉泉运动、花港运动及龙井运动三次构造运动,分别界定了裂陷-坳陷期、坳陷-反转期、反转-整体沉降期三个盆地演化交替阶段,形成了古近系始新统顶界面(T30)、古近系渐新统顶界面(T20)以及新近系中新统(T10)三个区域不整合面。本文研究目标区域为平湖构造带北部三维地震资料覆盖区域,通过对残留盆地的等T0、地层残留厚度、断裂体系展布分析,建立了平湖构造带地层格架模型;识别并分析了平湖组T32、T30、花港组T21、T20不整合面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层对比法、声波时差法和波动方程法适用性并计算了这四个不整合面的剥蚀量,绘制了平湖构造带剥蚀厚度平面分布图;基于岩性厚度资料恢复了残留地层原始厚度,基于地震剖面进行了断距统计,利用平衡原理计算了四个不整合面的沉降量;以残留地层古厚度、剥蚀厚度、沉降量的网格数据为输入,得到平湖构造带三维古地形数据,并绘制了可直观反映沉积三维古地形图。  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三期构造反转运动导致的T30、T21、T20不整合面在平湖构造带全区均可追踪;平湖组一二段剥蚀量最大,达到500m,平湖组三四段、花港组下段以及花港组上段最大剥蚀量在300m左右,整体来看,斜坡带剥蚀量分布沿构造走向呈现中间厚、边缘及靠近盆地中心处薄的趋势,宝云亭构造带为剥蚀高点,结果符合地质认识;与西湖凹陷其他区域相比,平湖构造带剥蚀量不大,不整合多以微小角度不整合为主,反转运动对斜坡带影响较小,比较四个不整合面, T30相比其它三个不整合面油气圈闭成藏条件要差;三维古地形恢复结果与残留地层地形起伏趋势有明显继承关系,平湖构造带各次级凹陷从裂陷期到坳陷期范围逐渐缩小,始新世末期,以宝云亭断裂分隔开来的南北两个低洼接受了大量沉积,凹陷被逐渐填平;来鹤亭—孔雀亭一带地形相对较高的特征从始新统至渐新统继承下来,导致了渐新世花港运动导致的剥蚀量相应较大;到渐新世结束时,整个平北地区沉积充填较为充分,地形呈现为一个整体缓坡,地形高差起伏不再突显。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古地形;盆地特征;构造演化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地质工程

姜效典

2015

中文

P544.4

88

2016-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