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青岛海岸、黄渤海及西北太平洋云凝结核浓度、来源与活性研究

李凯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大气气溶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大气物质循环与气候,气溶胶即凝结核(CN)所活化成的云凝结核(CCN)对云过程和降水过程起到关键作用,气溶胶-云-降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评估气候变化极大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内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为排放的气溶胶不仅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气候,并且在大尺度上,研究表明其作为亚洲气溶胶的流出还能够对中国北部海岸-黄渤海-西北太平洋这一区域的气候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在这一区域上对于云凝结核的研究空白限制了我们对气溶胶-云-降水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的估测。本文通过对青岛海岸-黄渤海-西北太平洋这一亚洲气溶胶流出带的云凝结核进行研究,去探求不同超饱和度(SS)下,从大陆到大洋云凝结核的浓度变化,不同来源以及气溶胶的活化能力(AR)差异。  2014年3月22日-4月18日的西北太平洋观测中,平均Nccn为(0.70±0.38)×103cm-3-(1.13±0.71)×103 cm-3(0.2%-0.4%SS),平均AR为(0.29±0.11)-(0.46±0.20)(0.2%-0.4%SS)。Nccn和AR都随航行的不同海域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在远离日本海岸1000 km以外的第一阶段海域,(3月22日-3月27日,28°N~30°N,143°E~150°E),Nccn处于两太观测的低值,CCN主要来源于陆源气溶胶在混合层上空的沉降传输和海盐气溶胶。AR处于西太观测的低值,这与该海域气溶胶以爱根模态为主的粒径分布有关。在距离日本海岸400 km的第三阶段海域,(4月8日-4月12日,33°N~37°N,145°E~148°E),Nccn达到西太观测的峰值,CCN主要来源于陆源气溶胶在混合层内部与上空的混合传输、一次生物源气溶胶和海盐气溶胶。AR处于西太观测的峰值,这与该海域气溶胶以积聚模态为主的粒径分布有关。  2014年4月29日-5月19日的黄渤海观测中,平均Nccn为(2.52±1.04)×103 cm-3-(5.31±2.29)×103 cm-3(0.2%-0.4%SS),是西太平均Nccn的3.6-4.7倍。黄渤海CCN来源主要是中国北部污染严重的城市群排放的人为源气溶胶,而当地生物源排放的贡献可以忽略。黄渤海平均AR为(0.27±0.11)-(0.53±0.17)(0.2%-0.4%SS)。在0.4%SS下,AR大于西太均值,表明近海积聚模态的单峰分布对气溶胶活化能力的决定作用,其中,黄海AR大于渤海,并且近海AR大于海岸,表明在粒径分布一致的情况下,陆源颗粒物在海洋大气中长时间的老化提升了海洋气溶胶的活化能力。  通过在青岛郊区采暖期(2013年5月19日-6月3日)和非采暖期(2013年11月6日-12月6日)的观测,我们发现非采暖期平均Nccn为3.1±1.9,4.9±3.4,5.6±3.9,6.1±4.3和6.5±4.6×103 cm3(0.2%-1.0%SS),对应气溶胶活化效率分别为0.28±0.17,0.43±0.24,0.48±0.26,0.52±0.27和0.54±0.28。而在采暖期,平均Nccn为3.1±1.3,6.4±2.3,8.5±2.9,9.6±3.5和10±3.9×103 cm-3(0.2%-1.0%SS),对应气溶胶活化效率分别为0.11±0.06,0.24±0.11,0.31±0.14,0.35±0.15和0.37±0.15。当SS≥0.4%,采暖期Nccn明显大于非采暖期Nccn,这是因为采暖期颗粒物数浓度更大。但是,在不同SS,采暖期CCN活性明显低于非采暖期。我们进而根据气溶胶的来源,中值粒径和可能的化学组成来分析采暖期较低活化能力的原因。此外,当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新粒子爆发事件单独考虑时,同一粒径段新粒子的活化能力有时是相同的,不受城市是否取暖的影响。

大气污染;气溶胶;云凝结核;气候效应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科学

姚小红

2015

中文

X513;X502

74

2016-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