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子牙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马冰然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湿地是水陆交错形成的区域,在气候调节、洪水调蓄、水土保持、污染控制、生态系统平衡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活动加剧,许多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居民区,未被占用的湿地也受到了严重污染,大大减少了湿地的面积,湿地退化现象严重。作为“地球之肾”,湿地需要恢复其生态功能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因此本研究从景观生态学和遥感的角度,利用2000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研究了子牙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湿地的退化情况。具体研究如下:  (1)子牙河流域湿地解译及面积统计。结合MNDWI提取水体的分布结果,运用目视解译的方法,得到子牙河流域内2000-2014年的湿地面积分别为1861.99km2、1890.42km2、1823.19km2和1885.43km2。结果表明,2000-2014年,湿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相对于2000年,2014年子牙河流域湿地面积共增加了23.44km2;自然湿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2014年自然湿地面积仍未超过2000年的自然湿地面积;人工湿地面积总体变化为增加趋势,年际变化有波动。从一定程度上说,人类意识到了保护湿地环境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对自然湿地的开发速度,并使得自然湿地有所退还。  (2)子牙河流域湿地水面面积及湿地植被面积统计。2000-2014年提取的水面面积分别为为463.14km2、629.74km2、562.69km2、796.69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和东部,中部水量较小;2000-2014年年湿地植被面积分别为1025.22km2、936.55km2、1058.76km2、764.34km2,其中2009年湿地植被面积最大,生长茂盛的植被所占植被总面积的比例最多,长势最好,而2014年植被长势有所下降。  (3)选择子牙河流域内东部、中部和西部三部分湿地及其周边非湿地地物进行解译,构建转移矩阵,判断湿地的由来和去向,来代表子牙河流域湿地的转化情况。2000年至2014年,自然湿地面积主要从耕地转入。其中,东部团泊洼、北大港、南大港及其周边区域,填海造陆工程强度逐渐加大,土地利用类型按照海水/滩涂—盐田/养殖水面—未利用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道路的趋势转化,盐田、养殖水面进一步向海洋方向扩张,2014年沼泽湿地面积恢复,主要原因为团泊洼水库及其周边的修缮;中部衡水湖及其周边区域,除耕地外,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也有一部分退还为湿地,湖泊水面面积先减小后增大;西部岗南、黄壁庄水库及其周边区域,2004年水库面积增大面积较大,周边农田、沼泽湿地的转化都与此有关;2009年至2014年,自然湿地略有增加但增加面积不大,人工湿地呈现增加趋势,主要来自耕地的转化,而林地则向耕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  (4)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继续分析子牙河流域东部、中部和西部三重点关注区域中湿地及其周边地物的景观格局变化,发现三个区域景观都越来越破碎化,最大斑块指数下降,景观异质性增强,各类型景观分布越来越均匀,优势景观逐渐消失,即受到人类的干扰越来越大;对比2014年三个区域间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比较发现,其中中部斑块密度最大,破碎化程度最强;东部分维数最小,受到人类干扰最大,西部分维数最大,最接近自然构成;另外,东部地区景观异质性最强,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各类型景观分布最均匀。  总之,需要继续加强湿地的管理与保护,在考虑到湿地保护和面积恢复的同时,也要关注湿地植被面积及长势变化,防止和减少湿地破碎化,增大大斑块湿地面积,控制人类干扰程度并尝试“退耕还湿”。

自然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遥感数据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科学

马安青

2015

中文

X321

101

2016-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