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及其收敛性研究

李琳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气候问题是目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定量与定性分析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及收敛性,有助于正确认识碳生产率对我国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作用,为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降低碳排放量,提高碳生产率,缩小区域碳生产率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提供有力依据。  本文首先计算了1995-2012年间我国29个省市、三大地区及全国的碳生产率,从省份角度看,1995-2012年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碳生产率保持上升趋势,但不同省份的碳生产率具有明显差异。从区域分析视角考察,碳生产率高的省市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碳生产率低的省市则多位于中西部。然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碳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东部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前西部碳生产率高于中部,之后中部反超西部。另外,提高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中,技术进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对提高碳生产率产生双重正向驱动效应。而对外开放度、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碳生产率的提高有反向驱动作用,其中,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的负效应较大。  本文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29个省市碳生产率的总体、三大地区区域间、区域内以及区域内省际间的泰尔指数,并分别计算了各泰尔指数对总体指数的贡献率。由结果可知,我国碳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区域内泰尔指数远远大于区域间指数,区域内指数变化趋势与总体的基本保持一致,而区域间泰尔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碳生产率地区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起,其中东、西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影响最大;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逐渐变小。另外,本文还运用随机收敛方法,对全国及三大地区碳生产率进行随机收敛检验,结果表明,29个省市之间以及三大地区内省际间的碳生产率均不存在随机性收敛。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提高我国碳生产率,缩小地区间碳生产率差距并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均衡的政策建议。包括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制订低碳政策,建立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等方面,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碳生产率;驱动效应;地区差异;随机性收敛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民经济学

许冬兰

2015

中文

F205

57

2016-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