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PO4及掺钐LaPO4粉体的水热合成及结构研究
近年来,稀土发光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照明和显示设备,并且在许多其他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例如场效应晶体管、太阳能电池和生物标签等。磷酸镧(LaPO4)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氧化物界面材料,有着低的水溶度、高热稳定性、高折射率,经常被用作稀土离子掺杂的基质材料。因此,本文主要着重于对其合成条件的调控探索、掺杂和热处理对其结构及荧光性能影响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本论文通过水热法在不同条件下合成了LaPO4和Sm3+掺杂的LaPO4∶ Sm3+粉体,采用XRD、TEM、SEM、DCS-TG、红外、拉曼和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制得样品的物相组成、形貌、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首先研究了pH值、水热温度对LaPO4物相和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值对纳米LaPO4晶体的生长影响较大,酸性条件下对LaPO4晶体的生长很有利,但当酸性过强(pH<2)时,H+浓度过高,会影响HnPO4(3-n)-水解,导致产物结晶度降低,实验表明在pH值为2合成的产物结晶度最好,为纯净的单斜相。同时通过XRD分析发现高的水热温度也有利于LaPO4的晶体的形成,在200℃合成的LaPO4结晶度最好。之后研究了Sm3+离子掺杂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200℃,pH为2的条件下水热合成不同量Sm3+掺杂的LaPO4,XRD研究表明所有样品都结晶良好,为单斜相结构,说明Sm3+的掺入未改变晶体的结构,并且晶格参数随掺杂量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趋势,同时晶体对称性也降低。形貌分析发现Sm3+掺杂对形貌影响较小,只是纳米棒长度稍有降低,从400-500 nm逐渐变为300-400 nm。红外和拉曼光谱可以看出由于Sm-O键增多以及晶格收缩导致P-O键变短,几乎所有的峰位置都向高波数方向移动,并且在红外的V4区域和拉曼的V1区域发现了波数和掺杂量的线性关系。荧光光谱中随着Sm3+掺入量增加出现浓度淬灭,主要是由于Sm3+离子之间距离更近,发生了交叉弛豫。发射光谱表明随着Sm3+浓度增加,Sm3+在LaPO4基体中所占格位的非中心对称程度更高。 最后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掺Sm3+的LaPO4粉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水热法在pH=12,150℃条件下合成六方相LaPO4∶ Sm3+粉体,经400℃、600℃、800℃、1000℃煅烧后得到最终产物。对晶格参数分析可得,随着温度增加,晶格参数a由于结构中失去沸石水分子而减小,晶格参数c由于热力作用促进晶格发育而增加,同时晶体的对称性下降。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升高,晶场对称性降低导致Sm-O键和大部分P-O键键长变大。荧光光谱中发射峰发生蓝移现象是由于单斜相Sm-O键长较长,降低了4f组态与5d组态之间的能量差的原因。随着温度升高,Sm3+占据的格位中心对称程度更高。
稀土发光材料;磷酸镧;掺钐磷酸镧粉体;水热合成;晶体结构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材料学
王昕
2015
中文
TB342
70
2016-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