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度被归类为边缘学科。直到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我国的儿童文学才逐渐受到文学界和教育界等各个领域的重视,新生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愈来愈多得活跃在孩子们的课桌上,其中不乏来自国外的翻译作品。很多经典的外国儿章文学作品被数次翻译,比如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经典童话作品。本文即将分析的王尔德童话集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的两个汉语版本,分别是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以及苏福忠和张敏合译的《幸福王子》。 在人们关注文学作品并践行到翻译实践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其理论上的构建和支撑。本文作者试图从翻译美学和功能对等理论两方面的结合,来分析和判断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儿童文学无论从其特点和功能都具有美学特质,而这与儿童独有的天真烂漫、纯净简单的特点密切相关。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韵律、色彩和生动意象的敏感性也是在美学翻译的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本文依据翻译学家刘宓庆关于审美再现的定义和诠释,分别从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对其关学构成成分进行具体的例证分析。如果仅从美学翻译的角度来研究儿童文学,其审美再现的有效性和满意度难以评估。因此,本文作者借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此来强调翻译过程中要重视儿童的反映。刘宓庆在其著作《翻译美学导论》中多次提及“对等”及“动态对等”的概念,这与奈达的核心理论有许多契合之处。因此,结合两者的翻译理论和思想,作者提出了功能对等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和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有效性的设想,并在以下的章节中通过王尔德经典童话作品的两个汉译本的比较和分析来证实对等理论尤其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并在其审美再现方面也体现了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采用描述性研究和比较分析法来阐释作者的观点。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部分从儿童文学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翻译美学的构成和审美再现的基本要求,强调了儿童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除了回顾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文献资料以外,作者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审美再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四部分在前两个理论假说的前提下,以大量例证的方式证实审美再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两个版本的异同作了客观的论述和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强调用翻译美学的指导思想和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对儿童文学的审美再现提供理论的指导和支撑。
儿童文学;翻译美学;功能对等;审美再现;奥斯卡·王尔德;汉语版本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赵德玉
2012
中文
I561.078;I046
77
2013-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