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步骤看中国政治文本英译的译者主体性——对《十七大报告》英译的个案分析
译者主体性,其最突出的特征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以及语言层面上的翻译美学再创造,也体现为对翻译文本、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担任着翻译的主体,同时也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建构,然而这一翻译主体在传统译论中受到了“隐形”,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影响,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得到解释和发展。 其中,哲学阐释学以一种新的历史和时间视角凸显了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因素;权力话语则与译者的受动性息息相关;在目的论观照下,译者调动各种能力手段解决翻译困难的同时体现了其为我性。此外,功能翻译理论,关联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同样介入和支持了译者主体性。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阐释运作步骤,作为一种理论或哲学用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同时,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具化,极度彰显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翻译阐释四步骤包括信赖(initiative 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以及补偿(compensation)。信赖阶段,译者根据以往的经验相信原文是有一定意义的,是由翻译价值的。第二阶段译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破译”原作的语言符号代码,并且要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对原作和破译的内容做进一步阐释。吸纳的目的给译文注入新鲜血液以便于译入语读者更好的理解,此阶段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但同时遵循忠实和准确的原则。实际上,在翻译过程中会使赖以产生特殊内涵的具体文化语境消失,这就需要最后一个阶段-一补偿,即补偿原文的文化语境信息到译文语境,使译入语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语文化。 而本文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为个案研究阐释四步骤是如何在其中运作,是如何体现译者主体性的,并将其上升到中国的政治文本,总结中国政论文翻译并外宣翻译的翻译方法,以此指导以后的翻译工作。 本文在斯坦纳阐释学指导下通过分析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译者主体性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其中的翻译策略研究更是作为方法论不断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在将中国良好的政治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的同时,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活力,团结,和谐的执政形象和“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以人(译者)为本”也可以应用到翻译策略以全面阐释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斯坦纳;阐释四步骤;十七大报告;政治文本英译;翻译策略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邓红凤
2012
中文
H159;H059
61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