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12741

破碎与融合——对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的文学百衲被解读

梁晓丽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第五部作品以1873年的美国重建时期为开篇,通过一桩杀婴案及其余波揭示了奴隶制的无穷贻害。作为黑人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莫里森的文学创作与缝制百纳被的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百衲被的表现形式及其蕴含的美学意义在她的小说中有不同的表现。在分析文学文本中,“百衲被”的破碎、多元、无中心图案的内容和结构特征被突出强调,而“百衲被”的现代喻义主要体现在在破碎中求融合上。本论文以百衲被审美理论为理论依据,主要分析了小说在文本内容、文本结构所体现的破碎,并分析了其在破碎中所体现的融合。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莫里森和其代表作《宠儿》,综述了莫里森小说在国内外学界的接受和反映,总结了百衲被审美理论的概念和象征意义。第一章主要展示了散落在《宠儿》中的身体碎片、家庭碎片和社区碎片,同时展现了黑人文化的断裂。第二章采用了多重的叙事角度和非线性的叙述模式来分析小说的文本结构,使其作品呈现了碎片拼接的形式。第三章总结归纳了以上两章中所体现的融合。莫里森对各种碎片的融合,表明了她对黑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完整、黑人社区的和谐的期望,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莫里森在构建小说时采用多种叙事策略呼吁美国黑人注重历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并指出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论文旨在依据百衲被审美理论及其蕴含的破碎与融合的中心思想,系统地分析了《宠儿》中的内容和结构。在《宠儿》中,莫里森是站在种族的高度上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模式,为美国黑人群体和黑人文化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莫里森的文学百衲被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破碎中求融合;努力保持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平衡。  

《宠儿》;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百衲被审美理论;黑人文化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左金梅

2012

中文

I712.074;I01

53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