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和目的,促进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对于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提出至今,各地积极进行了一系列建设新农村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少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不可持续发展的迹象,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如何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十二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 本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借鉴现有的研究,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理解,结合青岛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青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SPSS软件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2010年青岛市各市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实证评估,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具体分析,在青岛市8个市区中,高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有平度、胶南、胶州和崂山四个,而莱西市、黄岛区、即墨市和城阳区的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则低于平均水平。根据评估结果对青岛新农村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如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科教文卫事业等,从而促使生产发展可持续、生活宽裕可持续、乡风文明可持续、村容整洁可持续和管理民主可持续,从而使新农村建设整体协调可持续。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论述了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了陈述;第三部分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程的回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部分构建了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第五部分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第六部分提出了推进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七部分综合概况了论文的研究成果、研究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青岛市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农业经济管理
高强
2012
中文
F320.3;F224.7
91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