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毛类纤毛虫的形态学与个体发育研究
近年来,我国沿海腹毛类纤毛虫的分类学和发生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我们对该类群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其中仍有大量种类未被发现,尤其是一些未涉及到的生境中的类群。因此,作者于2009-2011年间,利用现代研究方法,对山东及广东沿海多种生境的腹毛类纤毛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发生学的详细研究。本次工作共鉴定、整理腹毛类纤毛虫10属10种,包括了2个新属,6个新种;并对其中的5个种做了详细的发生学研究。本工作主要成果分为形态学和发生学两部分:形态学部分:共涉及5属5种 1)3个新种通过与国内外已知种的充分比较,建立3个新种:拉姆虫属1种(卵圆拉姆虫),伪角毛虫属1种(拟黄色伪角毛虫)及尖毛虫属1种(拟颗粒尖毛虫)。 2)1个国内新纪录对盐片尾虫的中国种群进行了首次报道,补充了活体形态,并厘定了该种以往报道的混乱。 3)1个已知种的重描述基于广东种群,对近缘殖口虫的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进行了再次描述。发生学部分:共涉及5属5种 1)对柠檬类瘦尾虫皮层演化模式的追踪研究,表明该种的发生过程除不产生横棘毛、口棘毛以及波动膜原基贡献2根额棘毛外,与伪角毛科的其他阶元非常一致,证明了发生上的保守性。 2)对美丽异角毛虫的个体发生学进行了追踪,发现该种最后一列额腹横棘毛原基直接发育为一列腹棘毛,紧接于腹棘毛对后面,且没有额前棘毛和横棘毛的产生。结合其特有的形态学特征从而建立异角毛虫属。 3)根据中华偏全裂虫的在细胞发生过程中与细胞间期都不出现口棘毛,而建立偏全裂虫属。因其皮层演化模式与伪角毛虫科其他种较为相似,且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故将其归为伪角毛虫科。 4)对拟柔弱异列虫的皮层及核器演化过程的研究,表明该种与美丽异裂虫、柔弱异列虫等种类的发生过程较为一致,进而证明了同属内发生学特征的保守性。 5)对拉氏游4}、虫细胞发生全过程的详细追踪,揭示了raikovi型游仆虫的具体发生模式,证明了其V/2退化斑正是来自于第四列原基的中段。
腹毛类纤毛虫;形态学;个体发育;发生模式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水生生物学
胡晓钟
2012
中文
Q178.53
90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