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12461

草鱼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氮和磷收支及变动的初步研究

刘朋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草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种类之一,由于集约化养殖成度的提高,有机污染的加剧,及各种病害的威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鱼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寻求健康的养殖模式已不容忽视。为降低草鱼养殖过程中各营养物在系统的沉积和积累,对草鱼养殖池塘的生态学性状进行研究是必须的。C、N和P是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其利用率和积累情况常被作为评价养殖水平、模式以及自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淡水养殖池塘系统有机碳、氮、磷收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种类的生态位和习性互补的特点,以草鱼为主养对象,混养滤食性的鲢和杂食底栖类的凡纳滨对虾,采用陆基围隔试验方法,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有机碳、N和P收支及其在水体和底泥中积累情况的研究,以期找到科学的草鱼混养模式,为我国淡水池塘草鱼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草鱼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的初步研究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研究了草鱼单养、草鱼和鲢混养以及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有机碳的收支。实验于2010年5月至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有机碳的收入与支出,分析不同养殖模式系统水体和底泥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有机碳收入主要源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和饲料投喂,所占比例分别为63.10~76.59%和22.56~36.54%;(2)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有机碳的支出依次为水体呼吸、底泥有机碳积累、生物和底泥呼吸、次级生产、养殖生物生产、水体积累和附着物利用,所占比例分别为32.17~44.90%、22.58~30.67%、11.45~21.54%、9.08~15.46%、4.07~9.46%、0.30~0.93%和0.74~1.03%;(3)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有机碳含量从养殖初期的5.79±0.62mg/L上升到收获时的13.68±0.89~16.40±1.84mg,L。其中,草鱼单养组水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草鱼混养组(草鱼和鲢混养;草鱼、鲢和对虾混养),草鱼、鲢混养组水体有机碳含量高于草鱼、鲢和对虾混养组,但差异不十分明显;(4)不同养殖模式下底泥有机碳含量从养殖初期的2.51±0.40%上升到收获时的3.07±0.07~3.61±0.63%。其中,草鱼单养组底泥有机碳积累量显著高于草鱼混养组(P<0.05),草鱼和鲢混养组有机碳积累量显著高于草鱼、鲢和对虾混养组(GSL3)(p<0.05)。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混养可减轻水体尤其底泥中有机碳的积累,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草鱼混养模式。  2.草鱼不同混养系统N收支的初步研究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研究了草鱼单养、草鱼和鲢混养以及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氮收支。实验于2010年5月至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氮的收入与支出,分析不同养殖系统水体和底泥氮含量的变化。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氮的收入主要源于饲料投喂,占系统氮总量的87.03~90.45%。(2)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氮支出依次为生物生产、底泥积累、水体积累、围隔布吸附、氨挥发,所占比例依次为43.82~57.99%、17.49~27.56%、7.77~10.28%、1.36~3.35%和0.20~0.29%。(3)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氮含量由养殖初期的56.51±1.72 g.49m-2上升到147.04±8.72~187.18±12.06g.49m-2;其中,G组水体氮积累量显著高于GSL2、GSL3和GSL4组(P<0.05),与GS组差异不显著(P>0.05),GS组水体氮积累量显著高于GSL3组(P<0.05)。(4)不同养殖模式下底泥氮含量由养殖初期的0.19±0.02%上升到0.65±0.04~0.87±0.14%。其中,底泥氮积累量G组显著高于GSL2、GSL3、GSL4组(P<0.05),GS组底泥氮积累量显著高于GSL2、GSL3和GSL4组(P<0.05),G、GS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5)不同养殖模式下氮利用率GS、GSL组显著高于G组(P<0.05),GS、GSL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鲢、凡纳滨对虾三元混养模式可减轻水体和底泥氮的积累,提高系统氮利用率,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混养模式。  3.草鱼不同混养系统P收支的初步研究  采用陆基围隔法,研究了草鱼单养、草鱼和鲢混养以及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P收支。实验于2010年5月至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P的收入和支出,分析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水体和底泥P含量的变化。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磷的收入主要源于饲料投喂,占系统磷输入总量的90.06~91.13%,为主要部分。(2)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磷支出依次为底泥积累、水体积累、生物生产和附着物利用,所占比例依次为76.80~92.38%、12.63~21.44%、6.05~9.83%和1.10~1.60%。(3)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磷含量由养殖初期的11.65±2.63g.49m-2上升到收获时的40.13±7.72~67.33±5.43g.49m-2;G组水体磷积累量显著高于GSL组(P<0.05),与GS组差异不显著(P>0.05),GS组显著高于GSL3组(P<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4)不同养殖模式下底泥磷含量由养殖初期的379.6±39.58 g.49m-2上升到622.87±69.22~669.73±76.94g.49m-2,底泥氮积累量养殖期间底泥磷积累量G组高于GS、GSL组,GS组高于GSI_,组,差异都不显著(P>0.05)。(5)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磷利用率GSL1、GSL2和GSL3组显著高于G和GS组(P<0.05),G和GS组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鲢、凡纳滨对虾三元混养模式可减轻水体和底泥磷的积累,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磷利用率,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混养模式。  4.草鱼不同混养系统C、N、P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采用陆基围隔法,研究了草鱼单养、草鱼和鲢混养以及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C、N、P动态变化。实验于2011年5月至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不同养殖模式C、N和P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期间G组总氨氮、硝酸氮和磷酸盐含量一般较GS组和GSL组高;GS组较GSL组高。(2)养殖水体总氮、总磷含量随养殖周期延长呈上升趋势,且养殖期间水体总氮、总磷积累量G组显著高于GSL组(P<0.05)。(3)养殖期间水体DOC、POC的含量呈上升趋势,7月、9月和10月份水体DOC含量G组显著高于GSL组(P<0.05),8月、9月和10月份水体POC含量G组显著高于GSL组(P<0.05);G组与GS组DOC、POC的含量在大部分月份差异不显著;养殖期间DOC:POC:TOC由养殖初期的0.59:0.41:1变为收获时的0.44:0.56:1。(4)养殖期间草鱼单养组叶绿素a含量呈快速增长,最高达293.95±18.51ug/L,GS组和GSL组叶绿素a含量相对稳定。实验初步表明,草鱼、鲢、凡纳滨对虾三元混养模式对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具有积极作用。

草鱼;混养系统;生态学性状;有机碳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水产养殖

王芳

2012

中文

S965.112

75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