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12454

淋巴囊肿病毒受体蛋白在牙鲆组织中的分布及其黏附蛋白研究

杜程鹏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鱼类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CD)是一种由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es,LCDV)引起的鱼类病毒病,其典型症状为引起鱼体皮肤和浅表组织的瘤状病变,有时在鳃、肝、脾等组织也发现有瘤状物。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流行广泛,已知可感染42科140种以上的海水、半咸水和淡水的野生、养殖及观赏鱼类。该病的爆发致使鱼体丧失其观赏和商业价值,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给鱼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了解鱼类组织细胞上与LCDV感染相关的受体蛋白,以及病毒上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黏附蛋白对阐明LCDV感染的机制以及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应用本实验室制备的抗牙鲆LCDV27.8 kDa.受体蛋白的单克隆抗体(2G11和3D9)确定了LCDV受体在牙鲆组织中的分布,初步探讨LCDV感染牙鲆过程中病毒吸附的生物学基础;并对淋巴囊肿病毒的黏附蛋白进行了初步鉴定,以期为进一步了解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对LCDV27.8kDa受体在大菱鲆中的存在进行了初步的检测,为研究LCDV对鱼类的广泛性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利用LCDV受体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牙鲆外周血、白细胞、鳃、胃、肠、表皮、肝脏、头肾、体肾、脾、性腺、脑、心脏等组织进行了LCDV受体定位观察,发现在牙鲆外周血白细胞、鳃、表皮、胃、肠、肝脏、脾及头肾中均有较强的阳性信号,表明有LCDV27.8 kDa受体的分布,这些部位存在介导LCDV吸附、感染牙鲆组织及在组织间扩散的分子基础,推测LCDV通过与鳃、表皮及消化道上皮的受体结合进入牙鲆体内,通过与外周血白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侵染白细胞而进入血液循环,实现病毒在体内的传播,进而感染肝脏、脾脏、头肾等器官。  利用LCDV受体单克隆抗体对大菱鲆的鳃、肝、体肾、肠、胃等组织进行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在大菱鲆的鳃、肝、胃、肠中均有蛋白条带特异性显色,证明在大菱鲆中同样分布有LCDV27.8kDa受体的存在,牙鲆与大菱鲆具有相同的细胞受体,且受体在体内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通过逆向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OPBA)对LCDV的黏附蛋白进行鉴定。逆向VOPBA即将LCDV提纯,进行SDS-PAGE,随后将病毒蛋白转移到PVDF膜上,利用病毒的细胞受体蛋白与薄膜共同孵育,通过化学方法显色,显示出能与受体蛋白特异性结合的病毒蛋白条带。实验最终得到一条能与牙鲆LCDV27.8kDa受体蛋白特异性结合的32kDa,蛋白条带,对该蛋白进行切胶回收后进行蛋白一级质谱测序,经与基因库进行数据对比,确定该蛋白为LCDV038开放阅读框基因所编码。

淋巴囊肿病毒;受体蛋白;牙鲆组织;黏附蛋白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水产养殖

绳秀珍;战文斌

2012

中文

S941.41

61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