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12429

青岛市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侯晓露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农村社区是由一定地域的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农村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农村社区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发挥党的指导作用和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从地方实际出发,完善社区管理,发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农村社区发展谱写了新篇章,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六大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农村社区建设营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青岛市的社区建设起步于1996年,是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建设的城市之一,社区建设工作始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进。2002年,青岛市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2007年,全国首次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市召开,总结推广了其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2009年,青岛市率先出台了《青岛市农村社区建设评价标准(试行)》,从数字量化角度全面详尽地评价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本文基于青岛市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必要性。一是农村社区社会化管理模式对于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有着客观要求;二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要求农村实现社会化管理;三是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基层管理者。  总结了青岛市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第一,通过开展“三下乡”、“四进村”活动,丰富了农村社区文化;第二,不断完善农村义务制教育体系,积极兴办农村教育事业;第三,推进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医疗体系全覆盖;第四,推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良好的农村社区保障体系;第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同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和借鉴了发达国家、国内先进地区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建设性地提出“青岛市6+1+X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简称“青岛模式”。6代表全面推行管理型、自治型、物化型、服务型、文明型、平安型“六型社区”建设;1代表根据各社区产业情况,结合“一村一品”工程,着力发展社区一个支柱产业;X代表社区依据各自的现状推行独具特色的社区服务。“青岛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在建设六型社区的前提下,狠抓社区经济建设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社区特色推行独具特色的社区服务模式。  本文利用社会学与管理学相关理论,通过对国内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经验进行实证分析,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农村社区建设的“青岛模式”。该研究对我国类似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农村社区建设;社会化管理;支柱产业;乡风文明;服务模式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农业经济管理

权锡鉴

2011

中文

C912.82

139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