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与流通效率研究
近年来鲜活农产品产业发展迅猛,鲜活农产品市场随之出现了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的现象,相对落后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业不能对这种失衡做出有效反应,阻碍了鲜活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均遭受损失,不仅影响农民增收,而且加重了城市市民的生活负担。构建何种适应我国鲜活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流通模式,以及如何提高流通效率是关键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鲜活农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农产品的特性,包括生产特性、物理特性、市场特性、流通特性。根据鲜活农产品的特殊性和新的供求趋势,得出我国鲜活农产品出现了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的结论。其中,部分品种供大于求,比如蔬菜的人均占有量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品种是结构性失衡,包括区域性失衡、季节性失衡、品质性失衡,还有部分产品供不应求。随着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需求日益提高,现有的流通模式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各种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给鲜活农产品流通带来了新的挑战。 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演进是受内在机制和外在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变的内在机制是分工外部化和内部化交替作用的结果,分工外部化会增加交易成本,分工内部化则会增加管理成本。外在因素则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销售和购买行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销售和购买行为上存在差异,影响了流通模式的演进。本文建立了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演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演进方向做出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演进将朝着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前进。 在农产品流通模式演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研究,提出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层次分析框架,并进行地区间比较分析。宏观层面的效率分析表明,同一地区中,省区内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较高的城市,其城市内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较高,相对而言,县市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微观层面的流通效率分析表明,传统流通模式在宏观效率不同的地区存在有效率和无效率的情况,宏观效率高的地区,微观流通效率也高。供应链流通模式则在不同地区都显示出较高的流通效率,说明应当大力提高鲜活农产品的宏观流通效率。传统流通模式和供应链流通模式在同一地区内都表现出高效率,说明两种模式可以并存。 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构建应该因地制宜,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的鲜活农产品生产、消费环境和交易环境发展适合当地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不能强行推行供应链流通模式。本文提出环境协调型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给出了构建框架,环境协调型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要与交易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协调型流通模式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能够带来较高的流通效率。
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流通效率;环境协调模式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农业经济管理
权锡鉴;徐同文
2011
中文
F762;F253.9
177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