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12367

在多基因信息基础上对游仆类和腹毛类纤毛虫的系统修订

黄洁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工作尝试了用ITS1-5.8S-ITS2区序列探讨属内种问及种群问亲缘关系及用SSU-rDNA单一基因序列探讨地位不明属的系统地位。主要开展了对游仆类和腹毛类两个类群基于多基因信息的系统发生分析,并综合了形态、细胞发生学信息对这两类纤毛虫的系统做了部分修订,是目前为止旋唇纲中涉列种属最多的一份多基因联合分析工作。  本工作共计提交国际基因数据库(Genbank)新序列94条:核糖体小亚基基因序列(SSU-rDNA)18条,转录间隔区-5.8S基因序列(ITS1-5.8S-ITS2)32条,核糖体大亚基基因序列(LSU-rDNA)44条。其中,3个属的SSU-rDNA序列,大部分的ITS1-5.8S-ITS2序列及全部的LSU-rDNA序列均为国际间首次获得。  主要结果包括:  1.游仆类  1)楣纤虫属(Aspidisca)各种可以通过ITS1-5.8S-ITS2区序列很好的区分开(ITS区在种内和种间进化速度有明显差异),种群稳定地聚在一起;  2)ITS1-5.8S-ITS2与SSU-rDNA形成的系统发生关系在属内种间、属间及亚纲间均有一定的差异;  3)多基因联合分析显示尾刺虫科(Llronychiidae)稳定地形成三大分支,挑战了基于形态特征做出的两个亚科的传统划分;  4)双眉虫亚科(Diophryinae)的单源发生性没有得到多基因信息的支持;  5)与SSU-rDNA单基因系统分析结果不同,多基因联合分析支持了拟双眉虫属(Paradiophrys)的单源发生,支持了类双眉虫属(Diophryops)和偏双眉虫属(Apodiophrys)两个形态属的建立;  6)偏双眉虫属(Apodiophrys)和拟双眉虫属(Paradiophrys)形成一独立的支系,远离双眉虫复合属中的其他种类,很可能代表了一个亚科级阶元;  7)高度特化的暗色伪双眉虫(Pseudodiophrys nigricans)聚在双眉虫属(Diophrys)的内部,该属建立的合理性有待更多信息的证实。  2.腹毛类  1)首次测序获得了谭氏旋颈虫(Spirotrachelostyla tani),柠檬类瘦尾虫。(Uroleptopsis citrina)和维尔伯特泡毛虫(Tunicothrix wilberti)三个系统地位有争议属的核糖体小亚基(SSU-rDNA)基因序列;  2)泡毛虫属(Tunicothrix)与两个拟双棘虫(Parabirojimia)形成姐妹支,支持将其归入拟双棘虫科(Parabirojimidae);  3)旋颈虫(Spirotrachelostyla)和尖颈虫(Trachelostyla)稳定地聚为姐妹支,并和小双虫(Amphisiella)形成独特的一支,位于整个散毛类-尾柱类的基部,证实了旋颈虫(Spirotrachelostyla)应属于尖颈虫科(Trachelostylidae)的推断;  4)趋角毛虫属(Thigmokeronopsis)和偏角毛虫属(Apokeronopsis)应从伪角毛虫科(Pseduokemopsidae)转入尾柱虫科(Urostylidae);  5)双轴虫属(Diaxonella)和偏巴库虫属(Apobakuella)归入尾柱虫科(Urostylidae);  6)类瘦尾虫属(Uroleptopsis)降级为伪角毛虫属(Pseduokeronopsis)的亚属,修订后的伪角毛虫属(Pseduokeronopsis)和伪角毛虫科(Pseudokeronopsidae)均为单源发生支系;  7)建议将浅黄后尾柱虫(Metaurostylopsis flavicana)从后尾柱虫属(Metaurostylopsis)中移出,并为之建立一新属;  8)Monocoronella的科级归属尚不能确定;  9)多基因联合分析得到了可信度更高,更清晰的系统发生关系,节点支持率较高。

分子系统;纤毛虫;多基因信息;游仆类;腹毛类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水生生物学

宋微波

2012

中文

Q959

113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