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蛤科贝类分子系统学研究
帘蛤科是异齿亚纲双壳贝类中种类最为丰富的一个科,该科包含14个亚科共800多种现生种类。因为帘蛤科贝类很多为大、中型种类且属于海洋底栖环境中的优势种,所以在生态及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多样性程度高却缺乏有效的研究,一直以来人们对帘蛤科贝类之间的进化关系不够了解,从而导致该科种上水平的分类学相对比较混乱。与此同时,因为受到种间平行进化与种内生态型繁杂等因素的影响,帘蛤科很多种类的种内与种间形态差异不甚明显甚至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所以这些贝类种的界限很难甚至不可能单靠形态特征进行有效地界定。 分子系统学是研究物种间相互关系的有效工具,而且已经有很多研究开始利用分子手段来解决帘蛤科贝类问的系统学问题。但是以往研究所包含的帘蛤科贝类种类与所使用的分子标记一般较少,所以该贝类类群间的相互关系至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从种的水平到整个科的水平普遍存在。本文拟利用多种分子系统学策略进一步研究帘蛤科贝类间特别是中国沿海类群内的系统学及分类学问题。 首先,选取135种双壳贝类(其中帘蛤科种类128种,帘蛤超科非帘蛤科种类5种,其它双壳贝类外类群2种),利用两个线粒体基因序列(COI、16S)和一个核编码蛋白基因序列(H3)进行了帘蛤科贝类种上水平的系统发生学研究:利用PAUP进行了最大俭约法分析,利用PhyML进行了最大似然法分析,并利用MrBayes进行了贝叶斯法分析。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传统意义上的帘蛤科并非单系发生的而且帘蛤科内大多数名义上的亚科和属也是并系甚至是复系发生的,这说明现行的帘蛤科分类体系并不能有效的反映这个贝类类群真实的进化关系。基于系统发生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对帘蛤科内中国沿海分布的某些类群进行了分类学修订。根据其系统发生学地位,本研究证明雪蛤属和密盖蛤属并非同物异名,并将后者置于帘蛤亚科之内,将雪蛤亚科内的杓拿蛤属和畸心蛤属分别置于帘蛤亚科和缀锦蛤亚科之内,同时,本研究将原帘蛤亚科皱纹蛤属的提加芒蛤亚属提升到了属的地位,但仍置于帘蛤亚科之内。 其次,利用中国沿海分布的60余种帘蛤科贝类的315个个体在种水平上进行了DNA条形码分析。由于种内和种间表型的多态性,很多帘蛤科贝类种的界限单靠形态特征很难界定。DNA条形码是加拿大人赫伯特于2003年提出的一种利用DNA序列来鉴定生物物种的分子技术。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了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和隐存种发掘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所以,DNA条形码或许能够快速界定帘蛤科贝类的种的界限。本研究利用遗传距离和系统树两种分析手段进行了DNA条形码分析,并进一步利用TaxonDNA进行了MOTU分析。DNA条形码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饼干镜蛤和铗镜蛤这两个种的条形码序列混杂在一起之外,其余种类都具有其独特的条形码簇;在利用形态不能确定种名的26个个体中,12个被鉴定到了已知种,其余的14个个体形成了5个单独的支系,这些支系可能代表着未描述的种,或者至少是在国内还未被记录的种类。另外,本研究在5个传统的形态种中发现可能有隐存种现象的存在。本研究证明了DNA条形码的确能够有效地进行帘蛤科贝类的种类鉴定,同时也能在种水平的分类学研究中为我们提供新的信息。本研究认为DNA条形码能通过指示鉴别性的形态特征、为分类学修订提供有用信息和标示隐存种等方式来辅助分类。 最后,以缀锦蛤亚科巴非蛤属原缀锦蛤亚属的贝类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增加基因位点数目与增加采样点和采样量来确定DNA条形码研究中揭示出的隐存种的种的地位。隐存种的研究对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及种的形成机制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共选取了两个线粒体基因(COI和16S)和四个核基因(H3、18S、28S和ITS1)进行了分析。利用DNASP对每个基因片段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TaxonDNA将条形码(COI)归类到不同MOTUs,然后将这些MOTUs看做不同的种,利用6个基因片段对这些疑似的种进行了迭代性分析:首先,对每个基因片段进行了遗传距离的分析;其次,基于每个基因分别构建了邻接网络图;最后,将6个基因片段整合在一起利用PAUP和MrBayes分别构建了最大俭约树和贝叶斯树。多基因片段迭代性分析的结果表明锯齿巴非蛤在DNA条形码分析中揭示出的疑似隐存种为真正的生物学种,同时本研究发现屈巴非蛤中同样存在隐存的生物学种。另外,相对于锯齿巴非蛤复合种,屈巴非蛤复合种在系统树上占据着基础位置,说明这个支系较为原始。本研究的结果将西太平洋地区的原缀锦蛤亚属现生种类数由2个增加到4个,这意味着该亚属的生物多样性可能远比我们现有的认识要丰富。研究证实结合DNA条形码及后续的多证据迭代性分析的研究策略能够高效而准确地探索生物多样性。
分子系统学;帘蛤科;进化关系;隐存种;生物多样性;双壳贝类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水生生物学
李琪
2012
中文
S917.4
165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