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12302

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与特征的初步研究

周界衡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虾夷扇贝自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新品种从日本引入,至今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辽宁省虾夷扇贝产业从局部地区一种试验性、小规模、单品种的养殖业,发展成了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渔业协会和渔民等多方协力,共同打造知名品牌的大型产业。该产业已成为辽宁省最重要的贝类产业之一、省内长海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遍布国内各大城市,并远销国际市场。然而,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养殖之后,2007年起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业爆发了持续性的大规模死亡事件,大量养殖户资不抵债,多年经营毁于一旦。目前,众多研究者从多角度审视了虾夷扇贝死亡原因,并提出了技术对策。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考察、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梳理了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与运行状况,并集中地对产业展开制度层面的分析。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1)不完全的产权制度是制约辽宁虾夷扇贝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2)寡头产业格局的形成及其路径依赖,将对产业走向产生较高的隐患;(3)政府缺乏限制产业膨胀的激励机制,管理策略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4)无法可依使协会自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当前的生产组合不等同于真正的行业协会,其发挥优势高度依赖于外部要素;(5)环境容纳量是虾夷扇贝养殖大规模死亡的决定因素,与养殖模式无关,片面地追捧或贬损其中任何一种模式都是非理性的表现;(6)人为诱因是虾夷扇贝养殖条件下大规模死亡的根源。其中,过度养殖及其激励机制是导致这类事件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养殖行为的规范化,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重演。  鉴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打破当前密集的海域规划使用格局,以生态系统小环境为单位划分海域使用区;贯彻预防原则,预留合理的空置海域;(2)公共管理目标应当基于现有条件改善制度安排,提升管理效率,而非继续开发新的海域资源;管理策略宜从投入控制转向产出控制,引入TASC(TotalAllowable Scallop Culture,虾夷扇贝总可养量)制度;(3)扭转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纲的科研支持结构,给予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制度研究更多的关注、支持以及话语权。

虾夷扇贝;产业结构;养殖业;产权制度;激励机制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资源

慕永通

2012

中文

F326.4

92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