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12293

中国农村扶贫政策价值取向研究

辛卫振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农村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拉近贫富差距和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贫困群体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扶贫政策和措施。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成果显著,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10年的2688万,贫困落后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在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农村扶贫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从总体看,中国当前农村扶贫政策的效力呈现出一种疲惫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怎样的方向调整农村扶贫政策,调整农村扶贫政策的什么内容,成为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价值取向问题是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问题,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选择关系到能否制定和实施最优化的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一部分的农村扶贫政策,其价值取向的选择关系到扶贫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其最终的效果。所以,需要对农村扶贫政策进行价值分析,对其价值取向展开深入的探讨研究。  本论文从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结合已有的对公共政策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运用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及价值取向的演变,并探讨了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应坚持的价值取向,指出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价值取向,将公平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坚持公平价值取向,就是在农村扶贫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等各环节将人作为本体和核心,关注农民群众的需求,尊重其合法权益,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努力促进农民群众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分享到由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将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就是在农村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平等合理的对待每一个农村贫困者,维护和实现好贫困群体的基本权利,营造一种有利于平等竞争的公正环境,保证他们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平等的参与分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平价值取向,是保证农村扶贫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农村扶贫事业快速发展的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农村扶贫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状况,促进了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保障了贫困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的理念。但我们也应清楚认识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将效率作为其主要价值取向,将脱贫的数量和速度作为其关注的重点,过于重视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而忽视扶贫质量的提高,这使得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出现一些偏离以人为本和公平价值取向的问题。所以,为保证农村扶贫政策的效果,将农村扶贫工作推向深入,应当从坚持公平和以人为本价值取向角度调整我国的农村扶贫政策,具体来说就是从建立参与式扶贫机制、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素质、建立使尽可能多的穷人受益的扶贫资源配置制度、保障贫困人口获取机会的基本权利、加强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从而提高贫困农民在反贫困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反贫困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提高反贫困效率,保证反贫困政策的效果,遏制返贫现象发生的目的。

农村扶贫政策;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行政管理

同春芬

2012

中文

F323.8

65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