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159817

黄河入海水质状况年内变化及河口羽流面积变化趋势研究

肖纯超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流域水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等原因,世界上许多大江大河的径流量都有所减少。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半个世纪以来其入海径流量下降了70%左右,导致河流物质输运的形态、通量发生了重大改变,特别是在河口区域羽流面积大幅萎缩,严重危害了河口生态环境的健康。   本论文以黄河利津断面及河口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分两部分进行研究。前一部分主要讨论了黄河入海水质状况的年内变化,利津站作为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水文站,其断面水质代表了黄河的入海水平,通过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在利津浮桥进行每月一次的水质调查,分析了当前黄河入海水质状况的季节性变化,估算了河流碳及营养盐的入海通量,有助于全面了解人类干扰下黄河水质参数的变化及对渤海乃至整个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具体影响。后一部分通过建立黄河羽流面积与径流量的关系,推算了黄河羽流面积的大小,分析了其年际以及月际变化趋势,对于预测今后黄河羽流面积的变化以及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至关重要。主要结论如下:   1、径流量的变化对于黄河水质参数的浓度及输运通量影响明显,径流量越小,参数浓度越高,输运通量越小。对于碳参数来说,DIC和DOC浓度与径流量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OC浓度与TSS浓度则呈现极好的正相关。在2010水文年内DIC、DOC及POC的年入海通量分别为5.80×105tC、3.97×104tC以及3.50×105tC;对于营养盐来说,其浓度变化大体呈现汛期高,非汛期低的特点。NO3-N的年输运通量为4.01×109mol,NO2--N为1.55×107mol,NH4+-N为4.51×107mol,PO43--P为1.15×107mol,SiO32--Si为2.79×109mol。   2、半个世纪以来,黄河入海径流量急剧减少,河口羽流面积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1958-1968年的平均羽流面积为1603.7km2,1969-1985年的平均羽流面积为780.8km2,比前一阶段低了约51%,1986-2002年的平均羽流面积为203.7km2,比前一阶段又降低了74%,2003-2009年的平均羽流面积有所回升,为297.5km2。2004-2009年黄河口月际平均羽流面积的变化显示,年内较大的羽流面积值主要集中在6~10月份,均高于240km2;春季黄河羽流面积平均不足70km2,而这一时期正是黄河口各类水生生物的重要繁殖期,河口羽流生态面积严重不足,需要进行生态补水,增加单位平方千米羽流面积所需要增加的径流量约为0.045亿m3。  

黄河入海水质;年内变化;河口羽流面积;径流量减少;碳参数;营养盐;生态环境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科学

张龙军

2012

中文

X55;X142

76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