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也蒙毕赤酵母GZ1菌株嗜杀因子的初步研究
嗜杀酵母可以产生一类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外毒素,通常把这种外毒素称为嗜杀因子(Killer toxin),它们通常是一些蛋白质或者糖蛋白。嗜杀酵母分泌的外毒素可以抑制或杀死一些敏感菌株,并且对自身分泌的嗜杀因子具有免疫性。研究发现从海洋中分离的海洋嗜杀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GZ1菌株对引起梭子蟹“乳化病”的病原酵母WCY具有抑制作用。
本实验研究了GZ1菌株的嗜杀因子在不同NaCl浓度(0%,3%,6%,8%)、温度(15,20,25,30℃)、pH(3.0,4.0,4.5,5.0,6.0)值条件下的抑菌效果。该嗜杀因子的最佳作用条件是NaCl浓度0%、pH为4.0,培养温度为15℃。研究了盐度、温度和pH值对海洋嗜杀酵母GZ1菌株发酵产嗜杀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在温度为20℃,培养基中NaCl含量为0%,pH为4.0时产生嗜杀因子的能力最强。
确定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该菌株产生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测定了不同培养时间(1d,2d,3d,4d,5d,6d)、不同反应温度(10,20,30,40,50,60℃)不同培养温度(15,20,25,30,35℃)、不同pH(4.0,4.5,5.0,6.0,7.0)、摇瓶装液量250ml三角瓶中装液量分别为(20,30,40,50,60ml)、不同接种量(1,2,3,4,5,6%)对发酵条件的影响以及最佳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油,乳糖,玉米粉,麦麸糊精,可溶性淀粉)和最佳氮源(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磷酸氢二铵,尿素,牛肉膏,蛋白胨)的确定。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时间为3d、最佳反应温度是40℃、最佳培养温度为20℃、最适pH为4.0时酶活最大、250ml三角瓶中的最佳装液量为30ml、最佳接种量为3%时酶活最大、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
本实验通过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筛选出一株抑菌能力较强并且遗传性状稳定的的菌株,抑菌能力提高了22.7%、经过复筛后该诱变菌株的β-1,3-葡聚糖酶酶活提高了17.8%。
进一步测定了通过紫外线-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筛选出的抑菌能力较强并且遗传性状稳定的菌株在发酵罐中的最佳发酵条件,研究了转速(100,150,200,250rpm)、温度(15,20,25,30,35℃)、不同起始pH(3.0,4.0,5.0,6.0,7.0)值对发酵条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罐中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200rpm、发酵温度为20℃、起始pH值为4.0时的β-1,3-葡聚糖酶酶活最高。
嗜杀酵母GZ1菌株产生的β-1,3-葡聚糖酶经DEAE-Sepho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和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得到纯化,经过SDS-PAGE测定得到了分子量为47.5kDa的单一条带。纯化后的β-1,3-葡聚糖酶仍然具有抑菌活性,这表明该菌株产生的β-1,3-葡聚糖酶和嗜杀因子是同一种物质。
海洋嗜杀酵母;嗜杀因子;紫外线-硫酸二已酯;复合诱变;最佳发酵条件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微生物学
王祥红
2012
中文
Q93
93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