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159426

不同料径颗粒物对长江、黄河输送重金属的贡献研究

王小静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高浊度河口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是河流、海洋及环境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河流输送是河口及陆架水体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按其存在形式分为溶解态和颗粒态;重金属主要吸附在颗粒物上并随其迁移,颗粒态为河流输送重金属的主要形态。颗粒物本身的许多性质如颗粒物表面结构特征、比表面、粒径和表面活性吸附电位等都会影响重金属的形态、含量及分布,其中粒径是主要的控制参数之一。研究不同粒级颗粒物中重金属在河流、河口区的迁移转化,可为揭示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分别在2011年6月和8月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009-2011年每月20号左右以及调水调沙期间在黄河利津采集表层水样,利用水淘洗装置将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进行分级,并对不同粒径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长江口悬浮颗粒物由陆向海的输送过程中,颗粒物越细,重金属含量及分布受盐度变化的影响越显著,而且在丰水期和枯水期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2011年6月(枯水期),各粒级颗粒物中Zn、Cu、Pb在低盐度区(<10),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高盐度区(10-25),随盐度的升高,Zn、Cu、Pb的含量基本保持恒定。2011年8月(丰水期),由陆向海,Zn、Cu、Pb的变化趋势与枯水期大致相同,但无枯水期明显。不论在枯水期还是丰水期,Cd的含量都由陆向海随盐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而Cr、Fe、Mn在拦门沙最大浑浊带有较高值。   (2)长江口各粒径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依次为:Fe>Mn>Zn>Cr>Cu>Pb>Cd,粒径<32μm细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32μm颗粒物。2011年6月重金属Zn、Cu、Pb、Cr的含量随颗粒物粒径变小而逐渐升高,而2011年8月重金属含量随颗粒物粒径变化不显著。   (3)长江口铁锰氧化物及TOC的含量为影响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机质含量高的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高,这种现象在枯水期比丰水期明显。铁锰氧化物易于富集在细颗粒物中,使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增强,但是对丰水期的分析发现Pb、Cd的含量和铁锰氧化物的相关性较差。   (4)2010年黄河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均高于2009年,两年间输送重金属的通量大小依次分别为:Fe>Mn>Zn>Cr>Cu>Pb>Cd。重金属Zn、Cu、Cd、Cr、Fe、Mn的输送通量约为2009的3倍,而Pb达到2009年的4倍左右。总悬浮颗粒物中各重金属在丰水期输送通量均大于枯水期。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与颗粒物粒径密切相关。   (5)黄河利津水体中重金属在粒径小于32μm细颗粒物有较高的含量,大部分月份重金属随颗粒物粒径减小而含量增加,粒度是影响黄河各粒级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的主要因素。   (6)黄河调水调沙期间细颗粒物中(<32μm)重金属的含量较高,且含量依次为:Fe>Mn>Zn>Cr>Cu>Pb>Cd。颗粒物粒径以及比表面积对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有较大影响,大多数重金属随颗粒物粒径减小含量增加,调水调沙后期细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比调水调沙时期前期高。

重金属;颗粒物粒径;长江口;黄河;迁移转化;影响因素;河流输送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化学

姚庆祯

2012

中文

P734.2

85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