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超然与介入之间——以《奇鸟行状录》“诺门罕”和《地下》“奥姆真理教”为中心
村上春树步入文坛已有三十余载,从1979年的《且听风吟》到2009年推出的《1Q84》,这位作家在30年的文学生涯中发表了诸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等12部长篇小说,以及《去中国的小船》、《神的孩子全跳舞》等9部短篇小说集,另有翻译十几部,随笔、访谈、游记许多。
在创作的前十五年中,村上春树的作品多表现出一种疏离感,主人公生活在社会边缘,与一切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种淡然、冷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态度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他们大多是孤独的,有的是刻意保持这种孤独,在孤独中自成一统,保有自我的一贯性;有的却是深陷孤独,不知如何解脱。而造成这种孤独的一个共通原因就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村上春树将作品置于这样一个冷酷、高效的环境中揭示孤独和失落,引发人们对现代社会的反思,认清当下社会的本质,进而思索作为社会个体的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生活下去。
在后十五年中,村上春树对体制下生存的个人现状更为关注,对暴力和恶的描写越来越详尽、深刻。更主要的是,村上春树发现现实社会存在的暴力和历史上出现过的暴力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促使他对历史和现行体制进行重新审视,寻找暴力与恶的根源,希望能够警示世人,尽到一个作家对社会应有的责任。
在漫长的探索中,村上春树发现了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关联,并将这种关联以村上独有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有些东西是贯穿始终的,比如暴力和恶。虽然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奇鸟行状录》。这部作品对战争、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暴力和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其中的诺门罕战役对村上的影响尤为深刻。在完成《奇鸟行状录》创作不久,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和东京地铁沙林事件,这两件可以作为里程碑的事让村上春树思考作为日本作家的自己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以及这个社会要往哪里去。
拙论将就村上春树转变前后的状态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促使村上转变的原因。绪论部分,介绍作家三十年写作生涯以及国内外对村上春树的研究现状,正文由4部分组成。
第一章就村上春树前十五年的主要创作特点-超然进行论述,主要是从距离感和孤独情节入手,孤独又可以分为可以把赏玩味的相对孤独和无法消除的绝对孤独。
第二章开始分析村上转变的原因,此章着眼于《奇鸟行状录》中提到的诺门罕战役。从《奇鸟行状录》的创作背景及村上对诺门罕的特殊感情分析诺门罕战役对村上春树从超然到介入的转变起到的作用。
第三章以《地下》和东京地铁沙林事件为中心,论述奥姆真理教对日本和对村上的影响。物语在村上春树的创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村上春树作为一名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也得到彰显。
第四章分析村上春树的介入状态,主要对《海边的卡夫卡》等几部长篇小说进行分析。
村上春树;日本短篇小说;作品创作;艺术风格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日语语言文学
林少华
2012
中文
I313.074
62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