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的评价研究——以莱州湾为例
集中集约用海,是寻求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结合点和平衡点,是促进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理念,相对于单个围填海项目或工程,集中集约用海是一种更为高效、生态和科学的用海方式。但集约用海也不可避免会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甚至带来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如何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进行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的科学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海洋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个角度构建了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体系,海洋生境包括水环境、表层沉积环境和生物质量,生态响应包括生物群落结构评价因子和生态敏感区结构及功能评价因子;确定了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状况评价等级、标准和评价因子权重,建立了基于综合指数法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的模型。并对莱州湾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
莱州湾海域2004~2010年生境质量综合指数平均值为53.1(40.6~67.2),属于轻度污染,莱州湾4个区域生境质量综合指数比较接近,位于黄河口和小清河口附近的1区生境质量综合指数为46.4,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其余区域水质综合指数超过了50,处于轻度污染水平,但莱州湾西部和南部近岸的1区和4区海域生境质量综合指数低于中部和东部的2区和3区海域;水质和生物质量污染严重,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COD,无机氮的含量均已超过海洋水质一类标准,其对水质综合指数的贡献率平均为41%,生物体内As、Cd等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沉积环境质量良好,仅2008年和2010年个别站位沉积物中As和Cd含量超过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环境整体属于清洁水平。
莱州湾海域2004~2010年生态响应综合指数为31.6(16.25~51.26),生物群落受到了中度到重度扰动,受黄河和小清河影响较大的1区和莱州湾南部近岸的4区,其生态响应指数ERIj≤25,表示这两个区域生态受到严重扰动,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偏离标准值较大,底栖生物物种数和生物量总体偏离标准值不大,但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已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污染严重的小清河口底栖生物以多毛类占显著优势,已经表现出明显河口污染的特征。莱州湾中部和东部的2区和3区的生态响应指数ERIj≤50,表明该区域生态属于中度扰动状况。
莱州湾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为37.31(24.12~57.67),评价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一般”到“差”的等级,位于近岸的1区和4区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9.7和126.1,生态环境质量接近“极差”的等级,表明莱州湾西南沿岸海域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较严重;位于莱州湾中部和东部的2、3区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8.4和45.1,生态环境质量接近“一般”的等级,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优于莱州湾西南沿岸,但人类活动对该区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04~2010年,莱州湾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2005年至2009年下降趋势最明显,生态环境变差,2010年与2009年相比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略有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有好转的趋势。
总体上,莱州湾西南沿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污染严重,水质、生物质量、浮游植物群落和浮游动物群落等受影响最大,莱州湾中部和东部海域生态环境各指标因子明显优于西南沿岸海域,2004至2010年,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表现出变差趋势。
海洋生态系统;集约用海;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工程
罗先香;杨建强
2012
中文
X826
84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