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出口贸易模式对环境的影响——基于鲁、浙、粤三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准备期间,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就被提出,之后,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环境和贸易关系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战略和出口导向型战略,在追求经济发展和进出口数量提升的过程中,忽略对环境的关注,使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付出的环境代价,实现变“数量型增长”为“质量型增长”。关于贸易与环境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是从出口贸易模式的视角入手讨论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比较少见。
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选取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三个外贸大省的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总结出三省不同的贸易模式,从不同的出口贸易模式的角度入手,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贸易增长产生的环境代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前言,旨在说明选题的背景、选题的目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本章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了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背景: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能源、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绿色贸易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关注焦点,我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对贸易和环境关系问题的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发现从贸易模式的视角探讨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还比较鲜见。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的出口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差异,考察贸易模式和环境成本的关系,探索中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讨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本章从贸易理论方面总结出贸易对环境的正效应、消极影响以及贸易对环境影响的主要理论假说,在充分的理论基础上,为本文的分析论证奠定基础。
本文第三部分是贸易模式的划分。本章分别从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贸易模式进行划分。从国际贸易理论的角度考虑,贸易模式可以划分为产业间贸易模式和产业内贸易模式,古典贸易理论对解释产业间贸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不少学者主张,在贸易的实践中,应从商品结构、贸易方式(一般贸易或加工贸易)和外贸企业类型等角度综合考虑贸易模式。本文将鲁、浙、粤三省的出口贸易各项数据和指标进行对比,从出口商品结构、出口贸易方式、出口企业类型角度将贸易模式进行分类和对比。
第四部分是出口贸易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中,选择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的指标。利用2000-2009年鲁、浙、粤三省的面板数据,以三省的工业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出口总额和衡量出口贸易模式的三项指标为解释变量,运用非观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得出: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与工业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对工业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均会产生正相关性,外商企业的“环境成本转移说”在我国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
第五部分,根据上述实证分析,总结出“高产品结构层次,高加工贸易比重,低外资企业出口比重”的贸易模式是较为理想的出口贸易模。为实现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宏观上要加强政府环保调控职能,通过环境税收等方法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建立贸易与环境协调机制,完善环保法律法规;要加快中观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同时在微观上要以ISO14000为标准建立微观企业绿色体系。
加工贸易;出口贸易模式;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产业结构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际贸易学
李京梅
2012
中文
X820.3;F752.62
65
2012-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