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人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没有终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人权至上”、“无民族主义”等华丽外衣的掩盖下加大了对我国人民意识形态的渗透。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对公民的法律意识、生态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培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理论,明确培养人才应具备的新品质,并且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本文借鉴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分析法全面了解古代、近代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发展概况,从目的层次、构成以及实现方法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获得有益借鉴,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构建提供指导。除引言外,论文分四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科学内涵、特点和功能,以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全面了解。首先通过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目标,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内涵。其次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四大特点:政治性、抽象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最后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两大功能,即引导、评价和调控功能。
第二部分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发展概况做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回顾,并从古代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目标层次、构成要素以及实现方法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和分析,为新世纪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的建构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第三部分提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首先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方面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其次按以人为本、可接受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对具体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最后,以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这五个要素为支撑建构目的内容,这五要素要达到历史传承性与时代发展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四部分从教育主体、方法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首先通过党和国家、学校、教育主体自身三条途径来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其次实行科学可行的方法保障目的实现:完善显性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重视隐性教育,巧妙渗透影响;发挥网络功能,辐射正面信息;完善德行考核方法,促进自我教育。最后通过家庭教育、校园文化、社会风气来优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提供环境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的;课堂教学;竞争意识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思想政治教育
王萍
2011
中文
G41
57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