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蹬车姿势对最大摄氧量及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最大摄氧量是公认的评定人体心肺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近年来的科学研究中,最大摄氧量的测试方法不断改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不同人群之间以及不同负荷方案之间或者是不同方法之间的准确性对比研究。而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法与专项运动相结合的实效性研究却很少。本文采用两种有代表性的骑行姿势蹬骑有氧功率自行车,试图寻找出适合奔跑类运动项目采用的有氧能力测试方法。通过两种不同骑行方式下的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以及各主要肌肉的肌电特征,分析造成最大摄氧量数据差异的原因。以期总结出与奔跑类运动项目相适应的最大摄氧量测试方法,为今后的科研与训练提供借鉴。
目的:借助自主研发的髋受力自行车座椅设计出一种模拟奔跑后蹬用力的后蹬式骑行方式,并以此骑行方式测得的最大摄氧量与传统的功率自行车测试骑行方式进行比较,希望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与关系,搞清导致差异的原因,进而在方法学上进一步完善功率自行车最大摄氧量测试法,为奔跑类运动专项有氧能力评价和专项有氧能力训练提供更为合理的测试手段和更加科学的参考数据。
对象:中国海洋大学学生11人,受试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3±2岁、平均身高180.65±3.06cm、平均体重76.20±3.38 kg。
方法:采用瑞典产MONARK839E型自行车功量计、JE-TB0810八通道肌电采集系统、Sony高速摄影机对11名受试者进行两种不同蹬骑方式(传统前下蹬骑行方式、髋受力后蹬骑行方式)的最大摄氧量测试实验。实验采用高速摄影以及表面肌电仪监测蹬车时左侧下肢主要用力肌肉臀大肌、股二头肌、股直肌的的生物学特征。
研究结果:
1、最大摄氧量:传统前下蹬骑行方式下所测得的最大摄氧量大于髋受力后蹬骑行方式下测得的最大摄氧量。
2、肌电
(A)在单圈传统骑行方式蹬骑过程中,主要肌肉放电顺序是股直肌→臀大肌→股二头肌;肌肉结束放电顺序是股直肌→臀大肌→股二头肌;持续放电时间股二头肌>股直肌>臀大肌;下肢主要工作肌的贡献率为:股直肌>臀大肌>股二头肌。
(B)在单圈髋受力后蹬骑行方式蹬骑过程中,主要肌肉放电顺序是股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主要肌肉结束放电顺序是股直肌→臀大肌→股二头肌;持续放电时间股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下肢主要工作肌的贡献率为:股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
3、传统前下蹬骑行方式与髋受力后蹬骑行方式的最大摄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488),以传统前下蹬骑行方式最大摄氧量推算髋受力后蹬骑行方式最大摄氧量的回归方程为y=0.6489x+0.7542。
结论:
1、以前蹬周期性运动为特征的传统功率自行车骑行方式运动比以后蹬周期性运动为特征的髋受力自行车骑行方式运动能够表现出更大的有氧工作能力。
2、髋受力后蹬骑行方式无论在用力方向、动作结构还是工作肌动员配比上都比传统的功率自行车骑行方式更加接近奔跑技术,能更好的反应奔跑运动的项目特点,是奔跑运动有氧能力自行车评价方法的合理运动形式。
3、以传统功率自行车骑行方式获得的最大摄氧量过高的估计了奔跑类运动的专项有氧能力,应该加以修正。
最大摄氧量;骑行方式;表面肌电;生物学特征;蹬车姿势;有氧代谢能力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体育教育训练学
洪涛
2011
中文
G804.23
52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