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盾纤类及膜口类纤毛虫的多样性
海洋纤毛虫作为最高等的异养原生动物,是海洋微食物网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产养殖水体中,纤毛虫常作为危害性病原存在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遗传学、细胞学等领域域,纤毛虫因高度特化且易繁殖等特性,可作为良好的研究材料。但是,目前面临的突出难题在于:此类群的整个多样性仍不完全清楚,且大量已知种类仅存上个世纪经典时期的研究资料,其中包含大量的混乱甚至错误。这成为纤毛虫分类学和系统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因此给相关学科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鉴于以上原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作者于2006-2010年间对黄渤海及南中国海海域多类生境中的盾纤类及膜口类纤毛虫的生物多样性开展了基于现代标准的分类学研究,共发现、鉴定纤毛虫30种隶属25属。其中新种9种。主要结果包括:
1.维尔伯特虫属Wilbertia Fan et al.2009,根据其独特的口区结构建立此属并将该属归入到阔口虫科,其定义为:背腹扁平,皮膜具缺刻;口区显著并被口侧膜包围;三片小膜位于口区顶端平行排列;具长尾毛;网格状银线系统。
2.镰膜袋虫属Facicyclidium nov,.gen.,其定义为:背腹显著扁平,具有多根尾纤毛。口器膜袋虫样,口侧膜前端起始位置低于小膜1前端,末端明显弯曲成鱼钩状。体动基列不弯曲,含连续分布的毛基粒。口侧膜末端呈鱼钩状是本属区别于膜袋虫属等相近属的显著特征。
3.对膜袋虫属的重新定义:本属自建立以来从未给出过明确的定义,这直接导致后来大量的疑似种类混入本属。依据模式种的形态特征及同科下其他属(包括分离自本属的若干属)的特征,对此属重新定义为:椭圆或卵圆形,背腹扁平不明显,单根尾纤毛,伸缩泡位于尾端。口区小3片小膜分化不明显,口侧膜L-形,前端起始位置不低于小膜1前端,体动基列纵向笔直且连续,银线不具次级网格。
4.对伪扁丝虫属的重新定义:伪扁丝虫(Pseudoplatynematum Bock,1952),自建立以来一直未被重新研究过。本工作给出了基于活体及银染后特征的新定义:海洋生纤毛虫;背腹扁平,虫体表面盔甲化,通常具刺状突起;口区位于虫体最前部,口器结构似Loxocephalus:具有口后动基列和射出体;单根尾纤毛。经过对Platynematum denticulatum Kahl,1933的重新研究和描述发现,其应为伪扁丝虫属的成员,因此新组合如下:Pseudoplatynematum denticulatum(Kahl,1933)nov.comb.
5.九个新种
在对活体形态、纤毛图式和银线系统详细研究及与已知种的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建立9个新种,拓展了对海洋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其中包括:盾纤类7种,典型维尔伯特虫、方氏镰膜袋虫、梭形镰膜袋虫、扁平柔页虫、邓氏伪扁丝虫、异海洋尾丝虫、拟瓦氏拟四膜虫;膜口类2种,巨大前口虫、孟氏前口虫。
6.典型的沙隙(底栖)类群的描述
典型维尔伯特虫,方氏镰膜袋虫,梭形镰膜袋虫,中型发袋虫,海洋纤袋虫,扁平柔页虫,邓氏伪扁丝虫,具齿伪扁丝虫均采集于潮间带沙滩,历史报道(如有)亦证明其生境类型具有专一性。本工作基于详细的活体观察发现,沙隙盾纤类在活体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皮膜较坚韧,甚至盔甲化或生出尖刺:体形常扁平,纤毛僵硬。
7.对20个已知种进行了重描述
基于新种群对以下种类的活体及纤毛图式做了补足性描述:异玻氏膜袋虫、瓜形膜袋虫相似种、中型发袋虫、柔枝帆口虫、海洋纤袋虫、侯氏柔页虫、百慕大彼格虫、海洋尾丝虫、长拟尾丝虫、显赫针口虫、裂缝污栖虫、中华后阿脑虫、巨大拟阿脑虫、蟹栖异阿脑虫、蠕状康纤虫、贪食迈阿密虫、拟丝状小尾丝虫、三膜拟瞬膜虫、弓形右口虫、查顿瞬目虫。其中包括若干个种的首次纤毛图式描述。
海洋纤毛虫;生物多样性;纤毛图式;虫属分类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水产养殖
胡晓钟;宋微波
2011
中文
S917.4
166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