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仔稚鱼氨基酸及脂肪酸营养生理的研究
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系统中(实验桶规格:80cm×60cm×60cm,288L)进行为期30d的摄食生长实验,每实验桶3000尾稚鱼,每天投喂8次,饱食投喂。实验期间,水温23-25℃,盐度24-28‰,pH7.8-8.2,溶氧量在6 mg L-1以上,换水量为150-300%d-1,光强控制在500-1000 lux。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0%、0.30%、0.60%、0.90%、1.20%和1.50%L-赖氨酸盐酸盐(赖氨酸实测值为2.48、2.78、3.06、3.35、3.72和4.10%饲料干重),以谷氨酸和甘氨酸调节配方,以NaOH调节饲料pH至中性,制备6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以探讨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重2.75±0.11mg)对赖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其中,氨基酸混合物(除赖氨酸外的其它氨基酸组成模式参照大黄鱼稚鱼鱼体氨基酸组成)和补充的赖氨酸用棕榈酸甘油酯包被。结果表明,大黄鱼稚鱼特定生长率(SGR)和存活率均随着赖氨酸添加水平的提高呈现先升高(从2.48%到3.35%,P<0.05)后降低(从3.72%到4.10%,P<0.05)的趋势。其中,3.06%赖氨酸处理组稚鱼的SGR和存活率最高。鱼体粗蛋白含量(51.31-53.82%,鱼体干重)的变化趋势与SGR相似,3.35%赖氨酸处理组稚鱼粗蛋白含量最高。鱼体粗脂肪含量(13.75-15.71%,鱼体干重)随着赖氨酸水平的提高呈现与鱼体粗蛋白含量相反的趋势。鱼体水分含量(87.77-90.81%)在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酶分析结果说明,适宜的赖氨酸含量(3.35%)促进了胰腺外分泌功能和肠道刷状缘消化酶功能的发育。以SGR和存活率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曲线模型分析得出大黄鱼稚鱼对赖氨酸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3.37%饲料(6.45%饲料蛋白)和3.30%饲料(6.41%饲料蛋白)。由赖氨酸最适需要量和A/E比计算而得的其它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将为大黄鱼稚鱼微颗粒饲料的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以棕榈酸甘油酯包被晶体氨基酸混合物梯度替代0%、25%、50%、75%和100%鱼粉蛋白(FM、25%CAA、50%CAA、75%CAA和100%CAA),其中25%替代水平下设计包被晶体氨基酸混合物和不包被晶体氨基酸混合物(N-25%CAA)两个对比处理组,以a-淀粉调节配方,NaOH调节饲料pH至中性,研究饲料中晶体氨基酸替代鱼粉蛋白对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重2.75±0.11mg)生长、存活、消化酶及代谢酶活力的影响,并对包膜和不包膜晶体氨基酸的添加效果进行比较,为微颗粒饲料中蛋白源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中,随着晶体氨基酸替代水平的提高,稚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SGR)呈现先升高(从0%到25%)后降低(从25%到100%)的趋势(P<0.05),25%CAA处理组稚鱼存活率和SGR均显著高于其它替代水平处理组(P<0.05),N-25%CAA处理组稚鱼存活率和SGR与FM和25%CAA处理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大小顺序为25%CAA>N-25%CAA>FM。25%CAA处理组稚鱼鱼体粗蛋白含量最高(54.38%,鱼体干重),显著高于50%CAA、75%CAA和100%CAA处理组(P<0.05),与FM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N-25%CAA处理组稚鱼粗蛋白含量与FM和25%CAA处理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大小顺序为25%CAA>N-25%CAA>FM。50%CAA、75%CAA和100%CAA处理组稚鱼粗脂肪含量(15.47-15.63%,鱼体干重)显著高于FM和25%CAA处理组(P<0.05)。消化酶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晶体氨基酸替代水平(25%)促进了大黄鱼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氨基酸代谢酶分析结果表明,晶体氨基酸的添加提高了稚鱼体内氨基酸代谢水平,其中25%CAA处理组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的比值(AST/ALT)显著高于其它替代水平处理组(P<0.05)。本实验结果说明,在大黄鱼稚鱼微颗粒饲料中添加棕榈酸甘油酯包被的晶体氨基酸是可行的,且大黄鱼稚鱼可以有效地利用此形式的晶体氨基酸,晶体氨基酸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应小于25%,最适的替代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
3.以全鱼粉(FM)处理组为对照组,分别以棕榈酸甘油酯包被晶体氨基酸(CAA)、鱼肉水解蛋白(HFM)和棕榈酸甘油酯包被晶体氨基酸与鱼肉水解蛋白混合物(CAA&HFM)替代25%鱼粉蛋白,a-淀粉调节配方,配制实验饲料,对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重2.75±0.11mg)利用不同蛋白源进行比较研究,为微颗粒饲料中蛋白源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FM处理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CAA、HFM和CAA&HFM处理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FM处理组(P<0.05)。FM和HFM处理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CAA处理组(P<0.05),与CAA&HFM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肠段胰蛋白酶与胰段胰蛋白酶活力的比值(Trypsin(I)/Trypsin(P))在FM处理组最低,显著低于CAA和CAA&HFM处理组(P<0.05),与HFM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CAA、HFM和CAA&HFM处理组刷状缘亮氨酸氨肽酶(LA)和碱性磷酸酶(AP)活力显著高于FM处理组(P<0.05);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的比值(AST/ALT)在FM处理组最低,显著低于CAA处理组(P<0.05),与HFM、CAA&HFM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条件下,在微颗粒饲料中添加晶体氨基酸或/和多肽类物质有利于改善大黄鱼稚鱼的生长和存活,但具体适宜的添加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
4.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0.15%、0.30%、0.60%、1.20%和2.40%花生四烯酸(ARA)(ARA实测值为0.15%、0.30%、0.50%、0.79%、1.58%和2.59%),以大豆油调节配方,制作成六种等氮等能实验微颗粒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花生四烯酸含量对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重4.08±0.1mg)生长、存活、体组成及抗胁迫能力的影响,以探求其对花生四烯酸的最适需求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RA含量的提高,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抗胁迫能力均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适宜的ARA含量(0.79%)改善了稚鱼的生长、存活及抗胁迫能力,相反ARA含量过高(2.59%)或者过低(0.15%和0.30%)处理组稚鱼的生长、存活及抗胁迫能力均较低。饲料适宜的ARA含量提高了碱性磷酸酶(AP)、亮氨酸氨肽酶(LA)的活力和肠段胰蛋白酶与胰段胰蛋白酶活力的比值(Trypsin(I)/Trypsin(P))。鱼体脂肪酸组成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显著影响,鱼体ARA含量与饲料ARA含量显著正相关(y=5.1641x+2.1348,R2=0.973,P<0.001),而鱼体EPA含量与饲料ARA含量显著负相关(y=-0.7298x+5.2963,R2=0.9714,P<0.001)。在本实验条件下,以SGR和存活率为评价指标,ARA最适需求量分别为0.93%和0.87%(饲料干重)。
5.分别以鱼油(FO)、大豆油(SO)、亚麻油(LO)和三种油混合物(MO,FO:SO:LO=1:1:1)为主要脂肪源制作成4种等氮等能实验微颗粒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大黄鱼稚鱼(初始体重4.08±0.1mg)生长、存活、体组成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为大黄鱼微颗粒饲料中脂肪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FO、MO处理组稚鱼均获得较好的SGR和存活率,SO对大黄鱼稚鱼SGR和存活率有显著地抑制作用。FO处理组粗蛋白含量(56.94%,鱼体干重)最高,显著高于SO处理组(53.97%,鱼体干重,P<0.05),但与LO(56.21%,鱼体干重)、MO处理组(56.38%,鱼体干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O处理组鱼体粗脂肪含量(17.88%,鱼体干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大黄鱼稚鱼鱼体脂肪酸和实验饲料脂肪酸组成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鱼体C18:2n-6、C18:3n-3、EPA、DHA、∑n-3PUFA、∑n-6PUFA与饲料C18:2n-6、C18:3n-3、EPA、DHA、∑n-3PUFA、∑n-6PUFA之间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986、0.9911、0.8877、0.9878、0.7723和0.9894)。消化酶分析结果显示,LO、SO抑制了大黄鱼稚鱼胰腺外分泌能力和肠道刷状缘消化酶的活力的发育。在本实验条件下,以SGR和存活率为评价指标,亚麻油在大黄鱼稚鱼生长性能方面的效果要好于大豆油,用亚麻油和大豆油混合油可以替代2/3鱼油,但最适替代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黄鱼;仔稚鱼;赖氨酸;脂肪酸;饲料添加剂;营养生理特性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水产养殖
麦康森
2011
中文
S965.322;S963.73
163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