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毛类纤毛虫分类学及细胞发生学研究
由于具有多样性的形态、高度分化的细胞结构、独特的生殖方式、双态性的核器及在微食物网中的重要地位等因素,纤毛虫原生动物在细胞生物学、真核生物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领域中一直是重要的模型生物和研究对象。腹毛类作为纤毛虫中最为复杂和高等的一大类群,其形态多样性和发生学研究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由于技术手段等问题,虽然具有300多年的研究历史,其中仍旧存在大量的未知、半知甚至空白的类群,大量阶元有待确认,大量争议和混乱有待解决和清理。
鉴于以上原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作者于2006-2010年间,对山东和广东沿海的潮间带及红树林湿地等不同生境的腹毛类纤毛虫的多样性和发生学开展了研究。共发现、鉴定自由生腹毛类纤毛虫12属19种,其中包括3个新属,1个新组合,9个新种,2个疑似待定种,3个国内新纪录;同时完成其中5种的发生学研究。主要成果包括形态学和发生学两部分:
形态学部分:
1)三个新属
根据缘棘毛和波动膜的特征,在双眉虫亚科下建立了偏双眉虫属Apodiphry),(缘棘毛两组位置上显著分离)、异双眉虫属Heterodiophrys(缘棘毛多根成列)和伪双眉虫属Pseudodiophrys(波动膜仅1片,高度退化)三个新属。
2)1个新组合,对心毛虫属定义进行修订
基于青岛种群对小心毛虫进行了重新描述,根据其具有迁移棘毛和横棘毛多列的特征由凯毛虫属重新组合入心毛虫属,同时给出了该属的新定义。
3)9个新种
在获得详细的活体信息和纤毛图式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近似种、已知种的充分比较,发现建立了9个新种,提高了对海洋纤毛虫的多样性认识:原腹毛目1种(拟小心毛虫),尾柱目1种(非典型伪角毛虫),游仆目7种(卵圆偏双眉虫,朱氏异双眉虫,张氏拟双眉虫,暗色伪双眉虫,中华游仆虫,拟波罗的游仆虫,东方游仆虫)。
4)2个疑似待定种
发现了两个分别和加勒比楯纤虫和米纳小双虫形态特征相似的种,由于相关种类报道资料不详,稳妥起见暂定为相似、亲缘种。
5)3个国内新纪录
首次发现报道了三种纤毛虫的中国种群,提供了详细全面的活体及纤毛图式资料:小心毛虫,拉氏游仆虫,棕色檐纤虫。
6)对5个已知种的重描述
基于青岛种群,对黄色伪角毛虫,变藓棘毛虫,膜状急纤虫,海珠异列虫和扇形游仆虫的活体及纤毛图式进行了补足性描述。
发生学部分:
1)对变藓棘毛虫和米纳小双虫亲缘种进行了详尽的发生学研究,反映了棘毛虫属和小双虫属发生模式的高度保守和稳定性。
2)对膜状急纤虫的细胞发生过程进行了追踪,和属内其它种的发生模式比较,发现额腹横棘毛原基和背触毛的发生模式均不同,进而从发生学角度推测该类群很可能包含多个属。
3)对海珠异列虫的皮层及核器演化过程进行了重新研究,对异列虫属下各种已有的发生资料进行对比,从发生学角度进一步支持以往的异列虫类群下应细分不同属的理论。
4)对扇形游仆虫两个种群进行了目前为止最为详细的发生学研究,发现了其前后仔虫尾棘毛数目不等的独特现象。对整个游仆虫属的发生模式进行的整理和细致比较显示了本类群个体发生学的高度保守。
二分裂;腹毛目;个体发生;纤毛虫;纤毛图式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水生生物学
宋微波
2011
中文
Q954.4
140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