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928344

三聚氰胺、氧化鱼油和脂肪对瓦氏黄颡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薛继鹏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本文以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研究对象,采用差异比较法、剂量效应法(Dose response)和摄食生长实验等方法,研究养殖瓦氏黄颡鱼体色,测定其皮肤和肌肉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及含量,并系统研究了有毒物质(三聚氰胺、氧化鱼油)、饲料脂肪源、饲料脂肪水平、以及饲料中VE添加量对瓦氏黄颡鱼体色的影响,旨在为瓦氏黄颡鱼体色调控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以人工养殖瓦氏黄颡鱼(135.0±16.4 g)为实验对象,测定背部和腹部皮肤颜色并检测皮肤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背部和腹部皮肤的亮度L*分别为28.95和74.37,红色值a*分别为-1.09和1.25,黄色值b*分别为11.41和25.25。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皮肤中的类胡萝卜素为黄体素,其背部和腹部皮肤中黄体素含量分别为490.01和267.42 mgkg-1皮肤:但其肝脏和肌肉中均无法检测到黄体素的存在。   2.以平均初始体重14.30±0.10 g瓦氏黄颡鱼为实验对象,设计三聚氰胺添加量为0%、0.2%、0.5%和1%的4个饲料处理组,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研究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色、皮肤中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可显著降低瓦氏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饲料中添加0.5%和1%三聚氰胺时,瓦氏黄颡鱼背部皮肤的黑色消失,同时背部皮肤黑色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皮肤中酪氨酸酶活力却无显著变化(P>0.05)。   3.以平均初始体重1.47±0.02 g瓦氏黄颡鱼为实验对象,设计鱼油过氧化值分别为0.6、75、150和300 meq kg-1,VE添加量分别为80和300IU kg-1的双因素实验,共计8个饲料处理组,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研究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和VE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色、背部皮肤中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鱼油过氧化值、饲料中VE的添加量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瓦氏黄颡鱼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氧化鱼油对背部皮肤L*有显著影响,而VE或VE和氧化鱼油交互作用时,均对瓦氏黄颡鱼背部皮肤L*无影响,且随着饲料中鱼油过氧化值的升高,瓦氏黄颡鱼背部皮肤亮度L*呈下降趋势。   4.以平均初始体重6.74±0.07 g瓦氏黄颡鱼为实验对象,设计脂肪源分别为鱼油、豆油、亚麻油和混合油(三者1:1:1混合得到)的饲料(饲料中均添加200 mgkg-1黄体素),另用饲料中添加鱼油但不添加色素作为对照,共计5个饲料处理组,在室外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不同脂肪源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色、皮肤和肌肉中黄体素含量以及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鱼油组瓦氏黄颡鱼SGR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且饲料中添加黄体素鱼油组与饲料中不添加黄体素鱼油组相比,SGR差异不显著(P>0.05);亚麻油和混合油组瓦氏黄颡鱼SGR最低。饲料中添加黄体素与否对瓦氏黄颡鱼的体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饲料中不添加黄体素时,瓦氏黄颡鱼背部和腹部皮肤黄色值b*均显著低于添加黄体素实验组(P<0.05)。饲喂鱼油和豆油组瓦氏黄颡鱼背部皮肤颜色黄色值b*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高于饲喂亚麻油和混合油处理组实验鱼(P<0.05)。饲喂鱼油和豆油组瓦氏黄颡鱼腹部皮肤颜色黄色值b*均显著高于饲喂亚麻油和混合油处理组实验鱼(P<0.05),且豆油组瓦氏黄颡鱼腹部皮肤黄色值b*显著高于鱼油处理组实验鱼(P<0.05)。皮肤中黄体素含量变化规律与皮肤颜色黄色值b*的变化相似,但肌肉中无法检测到黄体素。这表明用鱼油或豆油作为瓦氏黄颡鱼饲料脂肪源时均可使其获得较好的着色,而亚麻油对瓦氏黄颡鱼的着色效果较差。不同脂肪源对瓦氏黄颡鱼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和脂肪酶活力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5.以平均初始体重7.14±0.09 g瓦氏黄颡鱼为实验对象,设计粗脂肪含量分别为约6%、9%、12%、15%、18%和21%的6个饲料处理组(饲料中均添加200mg kg-1黄体素),在室外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色、皮肤和肌肉中黄体素含量以及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粗脂肪含量的增加,瓦氏黄颡鱼SGR先升高后降低,9%粗脂肪处理组SGR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虽然9%粗脂肪处理组实验鱼背部和腹部皮肤黄体素含量显著低于15和18%粗脂肪处理组实验鱼(P<0.05),但是9%粗脂肪处理组瓦氏黄颡鱼腹部皮肤黄色值b*与15%和18%粗脂肪处理组实验鱼差异不显著(P>0.05)。在实验鱼肌肉中均无法检测到黄体素。因此,饲料粗脂肪水平为9%时,即可满足瓦氏黄颡鱼生长和着色的需求。随着饲料粗脂肪含量的增加,瓦氏黄颡鱼肝脏脂蛋白脂酶(LPL)活力呈上升趋势,21%粗脂肪处理组实验鱼肝脏LPL最高(1.58 U mg-1蛋白),显著高于6%、9%、12%和15%粗脂肪处理组实验鱼肝脏LPL活力(P<0.05),但是与18%粗脂肪处理组实验鱼差异不显著(P>0.05);但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瓦氏黄颡鱼肝脏肝脂酶(HL)活力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瓦氏黄颡鱼肠道脂肪酶活力呈上升趋势,6和9%脂肪处理组瓦氏黄颡鱼肠道脂肪酶活力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实验鱼(P<0.05)。   6.以平均初始体重6.93±0.00 g瓦氏黄颡鱼为实验对象,采用双因素实验法,分别设计了12%和21%两个饲料脂肪水平,在每个脂肪水平分别添加0、80和800IUkg-1VE,共计6个饲料处理组(饲料中均添加200 mg kg-1黄体素),在室外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研究饲料不同脂肪水平下VE添加量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色、皮肤和肌肉中黄体素含量以及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VE添加量、脂肪水平以及VE和脂肪水平的交互作用均对瓦氏黄颡鱼SGR有显著影响(P<0.05),且高脂肪梯度和高VE添加量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饲料中VE和脂肪水平交互作用对瓦氏黄颡鱼背部皮肤黄色值b*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过高脂肪水平和过高VE添加量会降低瓦氏黄颡鱼皮肤中黄体素含量,但在实验鱼肌肉中均无法检测到黄体素。因此饲料脂肪水平和VE添加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21%饲料粗脂肪,80IUkg-1VE添加量)才能保证瓦氏黄颡鱼体色正常。各处理组瓦氏黄颡鱼肝脏LPL、HL,和肠道脂肪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P>0.05)。

瓦氏黄颡鱼;黄体素;三聚氰胺;氧化鱼油;体色调控;着色效果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

水生生物学

麦康森

2011

中文

S917.4

119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