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928242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

张玉琢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边缘海有机质来源的定量估算是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黄海作为一个重要的碳汇,其沉积有机质来源复杂多样,且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同。正构烷烃是一种常用的指示有机质来源的生物标志物。但是目前对整个南黄海区域正构烷烃的分布仍不清楚,不能确定正构烷烃的组成能否作为辨别南黄海沉积有机质来源的准确指标。本文对南黄海6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它生物标志物指标(陆源正构烷烃与甾醇之比)进行对比,讨论正构烷烃的来源及其对南黄海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   南黄海区域表层沉积物中C15~C35的正构烷烃含量较高。正构烷烃多呈现双峰群分布,前峰群短链烷烃(C15~C21)主峰碳为C18或C19,无明显奇偶碳数优势,主要来自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但也不排除石油污染的影响;后峰群长链烷烃(C25~C35)主峰碳为C31,C29次之,具有奇碳数优势,主要来自于陆地高等植物。正构烷烃总含量整体上呈现出近岸低值、中间海域高值的分布,范围较大较明显的高值区分布在南黄海的中部;海源和陆源正构烷烃在黄海中部都有高值分布,主要受中部细颗粒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及较低的沉积速率的影响。苏北近海老黄河口附近海源和陆源正构烷烃分布的差别主要是二者来源不同所致。其中,海源正构烷烃含量与正构烷烃总含量分布类似,均显示了明显的近岸低值、中间海域高值的趋势。   正构烷烃各参数指标:CPI(碳优势指数)、ACL(平均链长)、Pmar-aq(C23+C25与C23+C25+C29+C31之比)、∑T/∑M(陆源、海源正构烷烃含量之比)、TAR(陆源、海源优势正构烷烃含量之比)以及∑T/1.5∑B(陆源优势正构烷烃与菜子、甲藻甾醇含量之比),它们的分布均指示在南黄海北部山东半岛近岸海域、老黄河口附近及苏北近海区域的陆源输入影响强烈,南黄海中部、东部及南部的陆源输入影响较弱或以海源输入为主。∑T/1.5∑B在南黄海北部近北黄海区域分布的高值区没有像CPI、ACL、∑T/∑M及TAR那样明显,可能是由于北部海区的细菌作用以及此区域水深的影响,短链正构烷烃在此区域的降解程度可能较大。表层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参数指标CPI、ACL、Pmar-aq、∑T/∑M、TAR以及∑T/1.5∑B指示陆源、海源有机质的分布模式相似,它们均可用于指示南黄海沉积有机质来源的相对趋势。

正构烷烃;生物标志物;陆源输入有机物;南黄海区域;分布特征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化学

赵美训

2011

中文

P736.21;P736.41

61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