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苔对苏北近岸海域水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大型海洋绿藻大量增殖的现象,被称为“绿潮”(Grren tide)。绿潮一般发生在春夏两季,大多数在夏季高温期结束,有时可延续到秋季。近年来绿潮发生频率和生物量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2007年~2010年连续四年在我国南黄海海域发生大规模绿潮,给沿海渔业、养殖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给自然景观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针对浒苔的研究已较多,但多集中于浒苔的生态特点、藻体成分分析、浒苔与微藻之间的克生作用的研究,针对浒苔对水质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进行以下研究:(1)浒苔对水体中营养盐影响的室内实验研究;(2)根据2010年3~6月苏北近岸及周边海区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浒苔对苏北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3)不同阶段的绿潮对苏北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对浒苔培养介质中NO3-N、PO4-P、DO和pH变化特征的实验表明,在实验开始的前五天,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浒苔藻体密度越大培养介质中NO3-N、PO4-P浓度降低越明显,相同藻体密度相同时间间隔内,浒苔对NO3-N的营养需求大于对PO4-P的营养需求,在实验的时间范围内,当培养介质中NO3-N、PO4-P浓度降低到最低值后出现浓度略微上升。在实验的第八天培养介质中DO浓度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至实验结束,pH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升高。
2.通过对苏北近岸及周边海区2010年3~6月五个航次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从第一航次到第五航次温度由8.77℃升高到21.61℃,第三航次开始出现漂浮浒苔藻体,此航次温度为14.58℃,盐度值为31.62,第三航次到第五航次温度和盐度值均处于浒苔适宜生长范围之内,为绿潮暴发提供了重要条件;调查海区整体上处于富氧状态且从第一航次到第五航次溶解氧值逐渐降低,受陆地径流的影响整个调查区域pH值基本都小于8.0。调查海区处于苏北养殖区,陆地径流向该区域输入大量营养物质,导致该海区营养盐浓度较高,DIN、PO4-P和SiO3-Si最高浓度分别为23.04、0.55和15.85μmol/L,为绿潮暴发提供营养物质基础;春季浮游植物生命活动旺盛和浒苔对营养盐的吸收导致从第一航次到第五航次NO3-N、PO4-P和DIN整体呈下降趋势,各航次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均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
3.不同阶段的绿潮对水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绿潮前期(2010年6月)温度和盐度均在浒苔适宜生长的范围之内,温度低于2006年7月航次值,盐度高于2006年7月航次值,NO3-N和SiO3-Si浓度值高于2006年7月航次。不同阶段的绿潮对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及分布特征造成一定影响。绿潮前期(2010年6月航次)NO3-N、PO4-P、SiO3-Si分布特征表现为近岸高,远海低,绿潮中期(2008年7月航次)藻体发黄开始死亡,有浒苔漂浮海区NH4-N浓度较高,NO3-N、PO4-P浓度较低,浒苔消失海区NH4-N浓度较低,NO3-N、PO4-P浓度较高,绿潮末期(2008年8月)研究海区NH4-N浓度降低,NO3-N、PO4-P、SiO3-Si则又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N/P值有所降低,趋向于16:1。
浒苔;绿潮;苏北近岸海域;营养盐;生态灾害;水质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海洋化学
苏荣国;石晓勇
2011
中文
X55;X173
76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