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幻想之花初开——论“大幻想文学”丛书(中国卷)的诞生与式微
“幻想小说”作为20世纪以来的一种新兴文体,正在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以及研究者的关注。相较于西方与日本,中国的幻想小说创作起步较晚,而且其发展呈现了“先有理论,后有创作”的特殊形式。在中国,“幻想小说”的风潮最早在儿童文学中兴起。1997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江西三清山召开了一次名为“跨世纪中国少年小说创作研讨会”的会议,提出了“幻想文学”的概念,之后“大幻想文学”丛书(中国卷)便在众多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社的努力下应运而生。
在这套丛书诞生之前,中国儿童文学界在幻想小说的创作与理论建构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中国儿童文学界第一次自觉且有组织地、大规模地进行原创幻想小说的创作尝试,依然非“大幻想文学”丛书(中国卷)莫属,这套丛书的诞生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中一种新文体的诞生,同时也蕴藏着中国儿童文学界在美学观上的嬗变。“大幻想文学”丛书(中国卷)曾被寄予厚望,希望以此为契机扬起“幻想文学”的旗帜,给跨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注入一股突破的力量。然而遗憾的是,这套丛书只是昙花一现,就悄然隐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它的式微背后同样隐藏着许多可供中国儿童文学界思索的问题。论文的目的,就是将“大幻想文学”丛书(中国卷)的诞生与式微作为两个剖面,尝试分析探讨这套丛书所呈现的一些特征以及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其诞生背后所蕴藏的中国儿童文学界从文体探索到美学价值选择等一系列的变化。同时从这套丛书式微的命运中,寻找可供中国本土幻想小说良性发展借鉴的经验。
论文主要采取分类、历史梳理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大幻想文学”丛书(中国卷)诞生之前,中国幻想小说的历史源流进行了一番简单的追溯,再将中国儿童文学界在幻想小说上的创作尝试与理论探索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梳理。其次分别从幻想世界的存在方式、幻想的表现方式和幻想的艺术形象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大幻想文学”丛书(中国卷)所呈现的一些相似的艺术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了这套丛书在文体、题材和美学观方面表现出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价值。在分析这套丛书式微的原因时,论文又分为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内部原因即是指作品自身品质的不足,分别从“急就章”的“命题作文”、创作上的西化倾向、结构缺失与逻辑矛盾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外部原因则分别从缺乏儿童趣味的图书装帧设计、文化产业化意识的淡薄和儿童文学理论界的冷遇三个方面展开。综观目前对中国儿童幻想小说的研究,有的将其作为一种文类归于儿童文学的总体概论中进行研究,有的将研究目光投注于较为流行的西方与日本经典幻想小说上,而针对中国幻想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特殊时期或历史事件所进行的研究却比较鲜见。本论文正是以“大幻想文学”丛书(中国卷)为切入点,从这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出发,探究中国幻想小说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特点,并反思其自身存在的不足与拘囿,重新审视这套丛书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史上所具有的探索与变革意义的价值。
幻想小说作为一种新文体方兴未艾,中国的本土幻想小说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如何框范“幻想小说”这一文体概念,如何看待中国幻想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如何应对幻想小说的“西化”倾向、树立中国本土的幻想情怀等等问题,仍旧在等待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们去关注和思考。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本土幻想小说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属于自己的美好时代。
幻想小说;《大幻想文学》丛书;儿童文学;发展历史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朱自强
2011
中文
I207.409;I207.8
79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