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928081

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看《呼啸山庄》

臧海霞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的唯一的一部浪漫主义的巨著。自出版以来,这部小说就备受争议。如今艾米莉·勃郎特己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天才,许多人将《呼啸山庄》誊为英语语言史最杰出的作品。一百五十多年来,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部神秘的作品。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读者解读呼啸山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作者试图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全面梳理,挖掘隐藏在他们意识深处的“本性”。   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呼啸山庄》的情节并回顾了国内国外对《呼啸山庄》的评论。   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弗洛伊德及其人格结构理论。运用该理论对小说主要任务进行剖析,提出希斯克里夫、凯瑟琳、爱德嘉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激烈冲突,也揭示了人类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激烈冲突。童年时代的希斯克历夫和凯瑟琳是野蛮原始的“本我”化身,他们的行为受到本能的驱使一味地寻求快乐,他们不抑制他们的“本我”,他们的爱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而非理性的控制;当凯瑟琳口趋成熟时,她试图摆脱“本我”而受“自我”的控制,因而她形成了双重性格,一方面她有着“本我”冲动,另一方面她又试图控制这种冲动。相反,埃德加是代表正确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超我”的化身。   第二章介绍了小说作者并阐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自恋的理论。按照该理论,可以发现艾米莉·勃朗特在孩童时期经历的心理创伤导致她具有一定的自恋倾向。这一倾向在她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中得到了证实。艾米莉·勃朗特在她的虚幻世界《呼啸山庄》中创造了两位自恋性的人物: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凯瑟琳的自恋主要有三个症状:强烈的自我意识,歇斯底里症和“思乡症”。缺乏正面的家庭引导形成了她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和较强的自我意识;她不能诚实地面对自我导致了她的歇斯底里症:“思乡症”则是因为她把和希斯克里夫生活在一起的呼啸山庄视为自己的最终归宿地,自己的家园,期待着某天能再回到那里和希克厉自由地生活。希斯克里夫的自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被社会所摈弃使其与外界隔离而陷入自恋的状态之中;第二,两种看似矛盾的自恋症状,施虐和自虐在其身上却得到了统一。   第三章主要是对小说中出现的梦境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梦就是欲望的满足,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通过对洛克伍德先生两个噩梦的分析,读者将对小说主要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简要总结。艾米莉·勃朗特以她敏锐的洞察力深刻透视了人类的本能以及本能与社会力量的对抗,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展现了人类丰富的情感。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呼啸山庄》进行解读,使我们对人类自己将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心理分析理论;人物性格;自恋症状;梦境分析;人格结构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左金梅

2010

中文

I561.074

55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