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歇后语翻译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的一种形式,是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创造的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习语形式。它由两部分组成,主要运用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以达到诙谐,形象,讽刺等表达效果。作为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和特点的表达方法,歇后语在英语中几乎没有类似的表达方法,因此歇后语的英汉翻译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者首先在第一章中对歇后语从其定义,来源,特点,分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对于歇后语的分类,很多学者的观点不尽一致,主要是因为分类的角度不同。为了更好地展开歇后语翻译的讨论,在本文中,作者从修辞的角度,把歇后语分为两类,即比喻类和双关类。在第二章中,作者总结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歇后语英汉翻译的一些成果和方法,并对一些学者的翻译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同时提出了歇后语的可译性的观点。
在以上基础上,作者在第三章中介绍了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并介绍了由他们的学生Gutt提出的基于认知和语境的关联翻译理论。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的过程实际也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它的基本原则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足够的语境效果,使其付出最小努力获得最大乃至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译文应试图传达那些与目的语读者有着足够关联性,即能够产生足够语境效果的部分,而在表达方法上则应做到既能产生原文作者企图让译文读者做出的解释,又不让读者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在对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Gutt提出的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作者在第四章中作者认为对于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翻译方法,并针对汉语歇后语提出了几种具体翻译方法,如直译,直译加脚注,省译,借译,和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等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歇后语,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汉语歇后语;关联翻译理论;最佳关联;英汉翻译方法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赵德玉
2010
中文
H136.3;H315.9
68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