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927849

地方政府融资方式问题与对策研究

常军燕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提速,我国的财政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各类矛盾也日渐突出,例如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分配不规范、地方融资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紧缺等。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继1998年之后,我国再次通过中央代地方发债的方式帮助地方解决融资问题。不可否认,公共融资是地方政府实现其非均等化事权的主要途径,各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投融资等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但通过传统方式所得到的有限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和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研究如何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强化地方政府资金管理,规范和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公共财政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公共物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以及储蓄投资论,以改善地方政府融资环境为目标,在介绍了地方政府融资内涵及必要性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介绍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四种主要方式: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项目融资及信托融资,并对每种融资方式的效应进行了分别阐述。其中,对于四种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及其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四种融资方式的分析,找出了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地方财政风险及其机理及危害进行了描述。同时,介绍了国外地方政府融资先进经验,重点介绍了日本的投资性贷款模式、波兰的国家环保基金模式以及美国的市政债券模式,并结合我国自身特点,提出可借鉴之处。最后,通过比较和借鉴国际经验,探讨出在现有条件下,一种适合我国现阶段政治架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防范地方政府融资风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在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同时,使地方融资规模最优化。   近期,我国可通过引导国有优质资产通过上市实现直接融资,以国有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平台发行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等融资工具以及创新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地方建设资金。从长远来看,可把地方政府融资逐渐纳入法制化体系,通过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及建立地方公债制度等方式拓展地方融资渠道。此外,通过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地方政府融资体系,为地方政府融资铺平道路。

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地方公债;财政风险;财政改革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金融学

杨林

2010

中文

F832.4;D625

75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