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927831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 lus)池塘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能量收支的研究

宋颀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年产量占我国淡水鱼总产量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是所有淡水鱼类中产量最高的。草鱼具有适应性强,饲料来源广泛,生长迅速和肉味鲜美的优点,在全国各地都有养殖,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草鱼养殖中存在种种问题,如饲料利用率低、大规模爆发性鱼病、滥用渔药造成的水质污染等问题已经逐渐显露,对养殖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养殖方式中所出现的问题要求我们积极寻找新的养殖方式。集约化养殖是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方法,为高密度养殖鱼类创造最适的生长和发育环境,通过加快鱼类生长速度和提高鱼类群体产量而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高产、高效的养殖方式。具有单位水体产量高、养殖周期短等特点。   本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方法,研究了草鱼与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molitrix)、鲤鱼(Cyprinus carpio)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不同放养比例和密度条件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系统能量利用和转化效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草鱼池塘混养鲢鱼和鲤鱼的实验研究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方法,研究了草鱼(Ctenophat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鲤鱼(Cyprinus carpio)不同混养系统的产量、适宜配比、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验共设置7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GS)、草鱼和鲤鱼二元混养(GC)以及草鱼、鲢鱼和鲤鱼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C1、GSC2、GSC3和GSC4)。实验结果表明,混养组各项水质指标比草鱼单养组要好。草鱼单养、草鱼和鲤鱼二元混养组叶绿素含量要高于其它处理组。草鱼成活率为93.06%~99.18%,净产量为1871.4~4765.6kg·ha-1;鲢鱼成活率为90.80%~98.49%,净产量为1312.53034.9kg·ha-1;鲤鱼成活率为98.55%~100%,净产量为593.3~2264.6kg·ha-1。各处理组饲料系数在1.31至1.82之间。N、P总相对利用率在1.94到6.97之间,草鱼单养组最小,GSC2组最大。投入产出比在1:1.14~1:1.54之间,GSC2组最大,GSC3组最小。综合效果指标在0.71到1.33之间,混养组明显高于草鱼单养组。从经济和生态效果评价,以GSC2处理组养殖效果最好,GSC4处理组次之。   2.草鱼混养生态系统能量收支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鲤鱼(Cyprinus carpio)不同混养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共设置7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GS)、草鱼和鲤鱼二元混养(GC)以及草鱼、鲢鱼和鲤鱼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C1、GSC2、GSC3和GSC4)。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各系统接收的总太阳辐射能为4970 MJ·m-2;光能利用率变动在0.25%~0.33%之间,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光合能转化效率以草鱼单养组最低,且与GS、GSC2、GSC3和GSC4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各混养组与草鱼单养组相比,总能量转化效率分别提高了43.51%、11.62%、30.16%、64.30%、38.49%和61.90%,其中,以GSC2为最高,GSC4次之;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以单养草鱼组最高,显著高于GS、GSC2和GSC4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沉积能量在3.42~17.73 MJ·m-2之间,各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沉积能量占总投入能量的比例分别为30.92%、12.18%、39.08%、29.43%、28.90%、28.87%和29.80%。从能量利用和转化效率来看,GSC2和GSC4要优于其它处理组。   3.草鱼池塘混养鲢鱼、鲤鱼和凡纳滨对虾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鱼(Cyprinus carpio)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产量、投入产出比、N、P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果进行研究。实验共设置6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GS)、草鱼、鲢鱼和鲤鱼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C1、GSC2)和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L1、GSL2)。研究结果表明,草鱼净产量在3738.09~6548.3 kg·ha-1之间;鲢鱼净产量在1097.28~3391.84kg·ha-1之间;鲤鱼净产量在1975.51~2828.57 kg·ha-1之间;对虾净产量在718.80~958.10 kg·ha-1之间;总产量在7704.8~11492.5 kg.ha-1之间;饲料系数在1.00~1.38之间。N、P总相对利用率在2.01~7.37之间,GSL2最高,G最小;投入产出比在1:1.41~1:2.12之间,GSL2最高,G最小;综合效果指标在0.59~1.39之间,以GSL2最高,G最小。实验结果表明,GSL2是最佳组。   4.草鱼池塘鱼虾混养生态系统能量收支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鱼(Cyprinus earpio)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不同混养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能量输入与输出、沉积物能量以及能量利用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共设置6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GS)、草鱼、鲢鱼和鲤鱼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C1、GSC2)和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L1、GSL2)。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期间系统接收的太阳辐射能为6658.78MJ·m-2,初级生产力在13.54~23.44 MJ·m-2之间,光能利用率在0.20%~0.35%之间,G组最大,GS最小,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系统总投入能量在37.66~49.33 MJ·m-2之间,总产出能量在16.34~24.12 MJ·m-2之间;沉积物能量在6.96~12.39 MJ·m-2之间;各处理组总能量转化效率从小到大的顺序为G<GSL1<GSC1<GS<GSL2<GSC2;单位净产量耗总能的顺序为GSC2<GSL2<GS<GSC1<GSL1<G,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GSC2要优于其它处理组,GSL2次之。   两年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混养生态系统不论是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还是在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方面都要显著高于草鱼单养组。实验得出的较优的草鱼、鲢鱼和鲤鱼处理组有两个,草鱼:鲢鱼:鲤鱼放养密度分别为91.25:18.75:46.25g·m-2和62.08:51.98:44.37g·m-2;较优的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的放养密度为69.39g·m-2草鱼,56.46g·m-2鲢鱼,14.80g·m-2凡纳滨对虾。

草鱼;混养模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量收支;饲养管理;养殖生态系统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水产养殖

田相利;董双林

2011

中文

S965.112

93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