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空间介词OVER语义网络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自从80年代以来影响力逐步增大。到现在为止在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已经产出了大量的以认知语言学为指导的研究,例如,语义学,句法学和形态学等。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由于认知语言学将语言现象与心理因素相结合的特质,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已经认识到认知语言学能够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有力并可靠的理论框架。基于认知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潜在的心理机制和语言学习者普遍的认知过程。在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里,英语介词习得研究一直都是很热门的话题。普遍来看,认知语言学采取多义观来探索英语空间介词的多重含义。其中,泰勒和伊万斯(2003)认为一个语言形式,尤其是空间介词的不同意义组成了一个以基本意义为核心的语义网络,而这些意义以一种系统化和高度机动性的方式相互关联。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有见解性的理论框架,称为原则性多义模式。然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网络进行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次研究将尽力为一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
具体说来,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在原则性多义模式的框架之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空间介词over的情况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35名本科生和35名研究生,以及来自伦敦的15名英语本族语者。首先进行一项初步研究,即在原则性多义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出英语介词over的语义网络。然后利用自由造句任务和原型判断任务两项研究工具研究进行实验。所收集的数据经过SPSSl3.0处理后,得出的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1.英语水平不同的中国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对于空间介词over语义网络的原型性判断均有显著差异。
2.高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表现并没有与本族语者的原型性标准趋于相似。也就是说,高水平和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于空间介词over语义网络的原型性判断没有显著差异
3.与本族语者相比,两组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均未能使用over的所有意义进行造句。
4.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原型意义比边缘意义的使用情况更好。他们对于over不同含义的原型性判断与其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本文最终提出了建设性的教学建议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这将成为中国英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相关研究的有利参考。
认知语言学;原则性多义模型;英语空间介词;原型效应;英语学习;语义网络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杨连瑞
2011
中文
H319.3
75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