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与异:张天翼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比较
张天翼早期倾心于林纾和“鸳鸯蝴蝶派”作品,以滑稽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创作步入文坛。后受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兼之对鲁迅的作品和中外优秀的古典作品的学习,创作思想始发生转向。作于1928年11月的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标示了其创作思想的重要转折,是其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新起点。自此至1943年,张天翼以旺盛的创作势头,相继出版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团圆》、《清明时节》、《万仞约》、《追》、《春风》、《同乡们》、《速写三篇》等十二部中短篇小说集,以及《鬼土日记》、《齿轮》、《一年》、《洋泾浜奇侠》、《在城市里》五部长篇小说。同时,他也以《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金鸭帝国》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童话作品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国后,他又为孩子们创作了《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儿童小说和童话,影响亦颇为广泛。可以说,张天翼在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丰沛的创作实绩。
本文在统观张天翼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基础之上,对其两类作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细致读解、对比参照,析出其两类作品之间存在的共通与差异,并以此个案为据对相关的儿童文学理论问题有所揭示。
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
引言部分主要是阐明作为“兼职”儿童文学作家的张天翼的典型意义。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以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为线索,对成人文学作家兼事儿童文学的这种“兼职”现象进行梳理,并指出将同一作家的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主要考察张天翼的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所存在的共通之处——“异中之同”:鞭笞黑暗、警醒民众的创作目的,直面人生、忠于现实的创作原则;擅以漫画式笔法刻画人物形象:多用鲜明的对照手法凸现主题意蕴:营构宏阔的幻想世界的艺术才具。第三章着重分析张天翼在操持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这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时在创作姿态与艺术技巧上所做出的“差异化”处理——“同中之异”:他师承鲁迅,将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贯注到其文学创作之中,但在成人文学中多是揭示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劣质,在儿童文学中则主要表现为对理想国民性的重塑;他的作品以讽刺见长,但在成人文学中讽刺对象多集中于成人,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技巧圆熟,笔触辛辣,在儿童文学中讽刺对象则逐渐转向儿童,表现手法偏于单调,以夸张为主,态度也趋于温婉;他的作品亦多含幽默,但在成人文学中的幽默多倾于对世态人情的嘲讽,在儿童文学中的幽默则多摇曳着幻想和游戏的风姿;他作品中的主题或题材有时迹近重复,但在成人文学中往往以灰暗、低沉的面目出现,在儿童文学中则多被赋予单纯、明快的色调。第四章指出通过对张天翼个案的探究,可以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一些启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各有边界,但是在主题、题材等方面,儿童文学也可向成人文学寻求借鉴,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结语部分在肯定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就的基础上,指出其作品并非颠扑不破的经典,而是也自有其局限。
张天翼;儿童文学;成人文学;滑稽小说;侦探小说;鸳鸯蝴蝶派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朱自强
2011
中文
I206.6
63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