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苦难叙述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观念的转变,儿童文学界出现了大批描写苦难的作品。小主人公被放到了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辛酸与苦涩、泪水与伤痛,但同时又不缺乏温暖与光亮。虽然叙述苦难的儿童文学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研究者们往往将苦难叙述与成长小说联系到一起,把苦难看作儿童成长所经历的特定仪式。本人认为,儿童文学中的苦难叙述除了指向儿童的成长外,还有许多其他值得研究的地方。于是,本论文选定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苦难叙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研究作家们都叙述了哪些苦难体验,这些苦难体验是怎么被叙述出来的,苦难叙述在结构安排和艺术技巧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绪论部分主要分析本论文选题的原因。儿童文学自“五四”发端以来,就继承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但由于社会、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新时期以前的儿童文学在苦难叙述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到了新时期,儿童文学则有了蓬勃的发展,因而更适合于进行研究。
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概述苦难叙述,通过这一章将苦难叙述的大致状况呈现出来。苦难是主体对现实生存的感受,分为现实苦难和精神苦难,所有的苦难感受最终都指向人的精神世界。苦难的根源是爱的缺失和自然天性的受束缚。苦难叙述与成长小说有联系也有区别。
第二章研究苦难叙述的结构特色。第一部分从人物设置上进行阐述,儿童文学中经常不直接指出施难者,这些施难者按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引渡者是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的角色,他们给予了困境中的儿童重要的帮助和指导。第二部分论述苦难叙述在结构安排上存在的“祸不单行”的特点,通过设置一个个的不幸事件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第三章通过对几个意象的分析来探讨苦难叙述的表现手法。第一个是“病”的意象,“病——愈”的模式实际上是“死亡——复生”模式的变形:第二个是“哭”的意象,儿童经常会在苦难已经过去或即将过去的时候用痛哭的形式为他们战胜了苦难唱一曲高昂的凯歌;第三个是“梦”的意象,通过对主人公梦境的分析来揭开他们心中的秘密;最后一个是“离家出走”的意象,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离家出走到陌生的地方接受锻炼,其二是用离家出走作为对现实的反抗行动。
第四章从面对的姿态和展示的力度两个方面来论述儿童文学在苦难叙述中的表达技巧。在面对苦难的姿态上有时儿童会经历一个从拒绝到适应到接受的过程,有时则始终表现为强烈的反抗。在展示的力度上则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既要注意年龄上的阶段性,又要在力度上有所节制,切忌让儿童产生惊恐、绝望等消极情感。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肯定了苦难叙述在儿童文学中的价值。
引渡者;儿童文学;苦难叙述;成长小说;文本细读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朱自强
2011
中文
I207.8;I206.7
70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