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沿海菲律宾蛤仔形态学特征和群体遗传研究
作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品种,菲律宾蛤仔为广温、广盐性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其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海岸,在我国北部的内湾及河口近海等一带资源尤为丰富。山东省漫长的海岸线、复杂海洋地理形态,导致了菲律宾蛤仔不同的栖息地类型和相对的地理隔离。菲律宾蛤仔对环境适应导致了壳型差异。另外,我们从多年的人工养殖经验中发现,不同地理群体的菲律宾蛤仔肥满度指标等重要经济性状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性状的稳定性差异必然依赖于其分子遗传结构的变异。因此,开展菲律宾蛤仔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研究是菲律宾蛤仔健康养殖和永续开发利用的必然要求。然而,至今为止还没有基于菲律宾蛤仔种群形态特征和遗传数据的研究发表。本研究从表观特征和定量的基因方法即分子标记技术上入手,对山东沿海菲律宾蛤仔自然群体的形态学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菲律宾蛤仔不同群体的形态性状的变异规律
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菲律宾蛤仔的威海乳山群体、滨州无棣群体、烟台牟平群体、青岛即墨群体4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群体在形态上既相似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牟平群体的贝壳隆起程度高、“凸”形明显,即墨群体的贝壳较厚、乳山群体的壳肉最肥。这些都是不同群体的明显的形态特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乳山群体与无棣群体形态差异最小,它们与即墨群体的形态较为接近;而牟平群体与其它群体趋异程度较高,表现为独立的类群。研究分析表明这些群体在形态上的变异与地理距离并没有明显关联。
2菲律宾蛤仔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利用筛选出的6对引物组合(E-ATG/M-CCT,E-ACA/M-CCT,E-AAG/M-CGA,E-ACA/M-CGA.E-ACT/M-CCT,E-ACT/M-CGA)对菲律宾蛤仔乳山群体、无棣群体、牟平群体、即墨群体进行了了AFLP扩增,共得到356个位点。乳山群体、无棣群体、牟平群体和即墨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74.40%、70.50%、72.80%、74.70%。总体表现为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233~0.0399之间,乳山群体和无棣群体2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近(0.0233),无棣群体与牟平群体与其它2个群体问的遗传距离均较远(0.0345~0.0399)。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乳山群体与无棣群体首先聚在一起,随后与牟平群体和即墨群体聚在一起。
菲律宾蛤仔;形态性状;群体遗传;地理隔离;环境适应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渔业
李琪;邱兆星
2010
中文
S917.4
64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