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诗学的联姻——杨宪益典籍英译研究
“诗学”一词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指的是以批评戏剧为主而生成的文艺理论,因为在当时“诗”经常被用于指称普遍意义上的艺术。把poetics狭义地理解为“关于诗的研究”,这无疑大大缩小了诗学的范畴,遮掩了诗学的光芒。本文所要研究的诗学跳出了狭义诗学的范畴,是传承亚里士多德poetics的广义诗学,指文学创作的理论。或参照雅克布森对诗学的初步定义,即“诗学关注的是什么使得言语信息成了艺术品”。
纵观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翻译理论与诗学有着许多联姻融合之处。雅各布森指出语言具有六大功能,其中强调语言的诗学功能最具有创新意义。乔治·斯坦纳试图从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建立一种“关于翻译的系统诗学”。亨利·梅肖尼克指出诗学是“关于作品价值与意蕴的理论”,翻译的功能就在于“诗学的、文化的生成转化”。勒菲弗尔指出一切改写都反映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在文学内部发生作用的诗学,不仅包括社会的主流诗学,也包括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个人诗学。
中国的翻译理论中也闪烁着诗学的光芒,许多的翻译家在其翻译理论及实践中或隐或显地传达着诗学的思想。严复提出的“雅”标志着其诗学意识的觉悟。林语堂关于“美”的标准就是他诗学观念的体现。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等都带有诗学表达的色彩。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是以“信”为目标,即忠于原作的“内容”或“思想”;在这种社会诗学的要求下,译者就必须尽可能多的在层次上、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这种诗学传统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学贯中西,以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成功地将许多中国典籍译成英文。在中国的社会诗学的制约和影响下,杨宪益不断提升自身的诗学修养和诗学追求,并有意识地将其应用到典籍英译的实践中。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绍研究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中西翻译发展史上翻译与诗学的融通之处,以及当前杨宪益典籍英译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是本文的理沦框架,在辩证分析“诗学”的基础上探讨翻译与诗学的联姻之路。第四章从诗学的视角解读杨宪益的典籍英译,对其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的翻译策略做个案分析;重点阐述中国独特的社会诗学和杨宪益的个人诗学对其典籍英译的影响。第五章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
从诗学的视角来解读杨宪益的典籍英译是一个创新性的实验,期待着为中国的典籍翻译研究找到新的路径。
杨宪益;中国典籍英译;诗学功能;翻译策略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任东升
2011
中文
H315.9;I046
62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