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四孝》翻译看变译理论的可行性
本文以宣扬孝道的经典作品《二十四孝》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不同的英文译本存在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验证变译理论在指导《二十四孝》等中国传统文化材料翻译中的可行性。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在2001年系统提出的译学理论。与传统的全译理论相比,变译理论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变译手段对原文内容有选择、有重点的翻译。变译理论探讨了翻译活动的一般规律及翻译的本质,认为变译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黄忠廉,2001)。自变译理论被提出以来,翻译界一直对其存在争论。谢天振认为,这种从“变”的角度研究翻译,可以说是代表了今天翻译研究的一个趋势(谢天振,2000)。谭载喜则认为翻译变体这种理论不可能、也做不到提倡按历史上的那些“变译”来翻译(谭载喜,1999)。
本文对比分析了David K.Jordan,Rev.Heng Sure,Yogi C.M.Chen和杨焄的四个英文译本。由于四位译者的教育以及宗教背景有所不同,译者选择翻译本书的目的和侧重点也有所差异。笔者通过选取典型案例,从翻译策略、译者的主体性以及译文内容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种译文的特点、不足和优势,从而验证以下假设:变译理论回顾《二十四孝》的翻译相对全译手法来说能够更贴近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的功能;相对于全译来说,变译可以实现信息的迅速、有效传播。
变译理论;《二十四孝》;文化翻译;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跨文化交际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李力
2011
中文
I046;H059
67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