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方式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由此也产生了对基础设施等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巨大需求,由于单纯依靠地方财政投资的模式,许多地方政府为此背负了巨大的债务压力。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市场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且阶段性的改革往往属于应急性质,缺乏系统观长远观,一旦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波动,各种乱象随之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务院迅速启动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囿于地方财力的窘困,国务院果断推出了地方债计划并鼓励地方政府搭建融资平台以缓解资金压力,然而不久之后地方债发行遭受冷遇,融资平台成为重点监管对象,上述现象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方式。
学界对地方政府债务关注已久:地方政府公债、融资平台风险及管理的探讨屡见于学术期刊,但讨论的焦点限于债务本身,即希望通过强化管理来管控风险,未能跳出举债本身来审视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西方世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整合资源、追求效率、结果导向的理念对我们政府市场化融资方式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存蓄了巨大的闲置资金,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导机制及利益表达渠道,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公共产品提供了不同的生产方式,总之,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地方政府治理同样提出新的挑战,多元主体治理的观念也已经被广泛接受,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的概念也应该进一步延伸,演变为一种以公共产品供给为目的的资源交换方式。
本文以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方式选择做出了研究。本文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核心部分:一是定义了地方政府、融资、市场化融资、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的概念;二是对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的现状、国外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现状进行了描述,在分析对比中指出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三是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当前的环境和条件:四是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的当前选择和未来选择。本文研究认为: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应重点考虑债务风险,并努力通过民间融资的方式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而针对未来公共产品的提供,则应将公共产品的层次及生产方式作为融资方式选择考虑的起点,结合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社会治理等因素综合考量,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从而实现地方公共产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政府融资平台;投融资体制改革;风险管理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会计学
姜宏青
2011
中文
F832.7;F123.9
59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