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927277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小清河口沉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张珊珊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能对自然和人为活动导致的水和沉积物质量变化做出可预测的响应,因此利用底栖生物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指标和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生物指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文通过2008年5月和11月、2009年8月、2010年5月和9月5个航次对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物理化学指标及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能指示沉积环境特征的污染因子;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海洋生物指数AMBI对小清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环境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并根据筛选出的沉积环境特征的污染因子硫化物、有机指数和有机氮对能较好反映该区域沉积环境质量状态的海洋生物指数AMBI进行了校正,建立了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小清河口海域沉积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环境特征: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粘粒含量较低;沿河道、河口至近海,沉积物硫化物含量逐渐降低,变化范围在6.96~1231.58mg/kg之间,在河道和河口区27%的站位超过海洋沉积物三类标准,51%的站位超过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近海区域均未超过一类标准;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均在河道至河口附近较高,在近海区域较小,总氮含量在0.14~1.06mg/g之间,有机碳含量在1.57~13.47mg/g之间;总磷含量除了2010年9月变幅较大外,其它航次含量在0.42~0.87mg/g之间。总氮和总磷含量在河道至河口区域所有站位均超出安全级别范围,存在一定氮磷污染,有机碳含量虽未超过海洋沉积质量一类标准,但通过有机指数评价发现河道至河口区有机指数偏高,有机氮含量接近有机污染水平,存在富营养现象。除各别站位铜超过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重金属含量总体水平较低,处于低污染水平和低潜在生态风险。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在研究区域5个航次共采集到97种大型底栖动物,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主,分别占46.39%、28.86%和20.62%;沿着河道、河口至近海,多毛类种类逐渐降低,丰度总体也呈降低趋势,而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种类和丰度均呈逐渐增多趋势。物种数和丰度季节分布上,春季较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生物量组成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多毛类和甲壳类次之。春季生物量相对较大,夏季和秋季较小。在该区域出现频率较高的底栖动物有软体动物光滑河篮蛤和多毛类的尖刺缨虫、长双须虫、中蚓虫及寡节甘吻沙蚕。与同时期的莱州湾、黄河口、渤海湾比较可以发现,小清河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值和生物量最大,莱州湾和渤海湾次之,黄河口最小,小清河口是多毛类占优势,其他海域基本是软体动物占优势。   通过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环境因子的关系,并结合小清河口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筛选硫化物、有机指数和有机氮三项指标作为小清河口沉积环境污染指示因子。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海洋生物指数AMBI评价结果显示,从河道、河口至近海区域,多样性指数和AMBI指数均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大体趋势,在河口区出现较大值。近海区域两种指数评价的结果差异较大,相对河道、河口更清洁的近海区域多样性指数很小,其评价的结果比AMBI指数评价结果污染程度高出两到三个级别,这与沉积环境污染特征是不符合的,因此AMBI指数比多样性指数能更好的反映该区域沉积环境质量特征。   应用反映小清河口沉积环境污染的指示因子硫化物、有机指数和有机氮对AMBI指数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等级进行了校正,对未确定物种等级的,根据已有的生物等级列表中的近似属种给出初步的等级,然后结合环境污染的指示因子进行等级校正;对已经确定物种等级的,直接结合环境污染的指示因子进行等级校正。应用校正后的底栖动物等级进行小清河口沉积环境质量的AMBI指数评价,河道评价值在4.3-7.0之间,底栖群落健康处于重度扰动状态,反映的沉积环境质量状况为不健康,河口评价值在3.3-4.3之间,底栖群落健康处于中度扰动状态,反映的沉积环境质量状况为中等,近海评价值在2左右,底栖群落健康处于轻度扰动状态,反映的沉积环境质量状况为优良。AMBI指数同硫化物、有机指数和有机氮三项沉积环境污染因子在0.0001水平上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建立的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小清河口海域沉积环境质量的评价,能客观地反映研究区域沉积环境质量和受污染状况。

小清河口海域;海洋底栖动物;海洋生物指数;沉积环境;环境质量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科学

罗先香

2011

中文

X55;Q178.53

70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