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粒级结构的研究
本文利用2009年7月和2010年9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浮游植物样品(2009年7月航次为网采样品,2010年9月航次为水采样品),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叶绿素分级法分析了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本研究旨在较全面地了解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为深入研究河口区域环境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结果表明:2009年7月航次共记录浮游植物5门29属53种(包括13个未定种)。其中,硅藻门占总种数的81.1%;甲藻门占总种数的11.3%。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丰度为21.23×104 cells/m3,高值区位于黄河口北部和南部近岸水域。硅藻占平均细胞丰度的40.9%,甲藻占平均细胞丰度的6.0%。2010年9月航次共鉴定浮游植物5门44属77种(包括14个未定种)。其中,硅藻门占总种数的87.0%;甲藻门占总种数的11.7%。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丰度为17.03×104 cells/L,高值区位于调查海域的西北部和西南部近岸以及东部水域。硅藻占平均细胞丰度的82.6%,甲藻占平均细胞丰度的15.2%。两个航次中,硅藻的种类数和细胞丰度均占绝对优势,为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调查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中存在淡水和半咸水种类,尤其是在2009年7月调查期间,受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的影响,浮游植物群落中出现了大量的淡水蓝藻。
2009年7月航次的优势种主要有念珠藻、八幅辐环藻、佛氏海线藻、卡氏角毛藻和三角角藻;2010年9月航次的优势种有柔弱角毛藻、叉角藻和浮动弯角藻,优势种的细胞丰度和碳生物量的分布有所差异,细胞个体大的优势种主导着碳生物量的分布趋势。
2010年9月航次,浮游植物丰度与磷酸盐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488,P<0.01),与硅酸盐呈显著的负相关(R=-0.402,P<0.05),表明调查区域的浮游植物受到了这两种营养盐的限制。该航次中,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调查区域叶绿素a的主要贡献者。小型浮游植物在近河口水域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较大,微型浮游植物在调查区域西南部的近岸水域所占比例较高。
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生物多样性;碳生物量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环境科学
刘光兴
2011
中文
Q178.53;X176
81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