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典型性外向型行业环境污染补偿策略探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自有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开始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由原来的主要利用国内自然资源转变为开始依赖全球市场配置资源。重化工业向沿海的大转移正好体现了这一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进一步直接靠近消费市场的战略选择。钢铁、石化作为典型的重化工业,是工业中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内的自然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钢铁、石化的原料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而且这两大行业的产成品也存在大额的进出口量。因此,钢铁、石化是典型的外向型行业,大进大出体现了这一特征。在这些原料需要大量进口或产品需要大量远销的工业门类中,运输成本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采取大批量的运输便可以降低单位成本,而水运正是进行这种大批量运输的理想方式。因此,在沿海港口区域建立钢铁、石化工业不仅可以利用水路运输的优势来节省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原材料或产成品的中转次数,从而降低内陆运输费用。同时,临港产业还可以利用港口与国际市场便捷的交通和信息联系的优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正是因为上述优势,大量企业向港口及其周边集聚,从而形成了产业临海化现象。沿着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从北向南,都能看到庞大的储油罐、高耸的反应塔、密布的输油管网、巨型的高炉等。这一切都是我国沿海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缩影。
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布局本来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缩短运距、节省成本,但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不少重化工项目都属于资源、能源、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是我国典型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三高产业,对环保和安全性要求极高,这一点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沿海地区都适宜发展重化工业。当前沿海重化工业布局分散、遍地开花,缺乏统一规划,不少重化工项目临近居民区或者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地区上马,加剧环境资源压力。这种布局性的不合理,将挑战沿海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加剧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和工业区位低成本选择理论,运用大量的数据说明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向沿海集中是一种趋势,也具有必然性。然后运用环境外部性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生态学理论分析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布局沿海带来的环境压力,协调重化工业发展与沿海环境之间的矛盾成为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日本钢铁业和荷兰化工业为例,分析它们集聚在沿海港口是如何协调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矛盾的,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沿海的具体情况,探讨如何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后借助首钢搬迁的个案,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首钢新厂采取的环境污染补偿策略是否有效。通过数据分析说明首钢的环境污染补偿策略是有效的,其收益大于成本。从首钢新厂的环境污染补偿策略出发,针对不同污染物,从企业和政府两大主体出发,探讨各自应该采取的补偿策略。通过以上研究,我国钢铁、石化等典型的外向型行业向沿海集中是需要国家统一规划和环境评估的。在国家允许和环评达标后,项目的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以循环经济为理念,采取适当的环境污染补偿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补偿策略;产业集群;循环经济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国际贸易学
戴桂林
2011
中文
F062.2
79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