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1926957

《红楼梦》两译本中对联英译的比较研究

杜磊
中国海洋大学
引用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著作现在已有各种文字的译本。研究这些译本的成就,吸收他们的经验,并发现它们的问题以便改进以后的翻译,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及对各民族问的文化交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文选用《红楼梦》前80回中的20副对联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运用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主张的目的论对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在两个英文全译本中对这20副对联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和客观分析,从译者翻译目的、译者主体性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对联的可译性并探讨了原语信息缺失的补偿策略。通过分析发现,《红楼梦》作为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其翻译受到了以下因素的影响:译者成长的不同文化背景;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及对目标读者的不同期待和预测;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差异等。基于以上原因,《红楼梦》的两英译本均在译者能力范围内突出了他们想突出的,传递了他们能传递的。但是,总体说来,杨译本更倾向于传达对联所蕴含的中国元素,例如:双关,典故,平仄等,然而局部忽略了译文的可接受性;相反,霍译本过分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而忽略了对联本身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元素,有些随意性,主观性较大,目的性过于明确。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扼要介绍了本文的主题、理论框架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从定义、起源、分类、特征、美感和风格方面全面介绍了对联,并对中英文对偶进行了比较,可译性、不可译性及补偿策略也在本章得到了探讨。   第三章对译者主体性、目的论以及由此决定的归化异化策略进行了论述。   第四章对两译本前八十回中的二十幅对联进行了分类并予以分析。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归纳和总结。  

目的论;《红楼梦》;翻译策略;翻译目的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赵德玉

2011

中文

I046

70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