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在青岛的“海外开教”
日本佛教向来有介入政治世俗事务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入世性,这点由日本佛教各宗派的教义可以看出。其中,净土真宗“真俗二谛”、“王法为本”的教义可以谓典型。在后来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中,为迎合政治需求,净土真宗西本愿寺派更是将“王法为本"作为“二谛相资”的核心,即以护法为名,教化民众对天皇尽忠,为圣战捐躯。在侵略战争中,不乏日本宗教领袖直接参与政治,指导殖民侵略的例子。
伴随日本的对外扩张和军事侵略,1876年开始,以净土真宗为先导的日本佛教各宗派,先后在中国各地进行所谓“海外开教”。青岛作为重要的沿海城市,港口重地,成为了日本“海外开教”的重要目标。
1898年3月,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胶澳租借条约》,青岛从此沦为德国的殖民地,也开启了青岛作为近代城市的发展历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年日德在青岛和山东交战,德国战败,日本取代德国开始统治青岛。日本在军事占领青岛的同时,大量日本侨民涌入青岛,日本的宗教势力也开始进入。虽然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但是日本仍然在青岛拥有特权,日本各方面的势力、日本侨民、日本的宗教活动依然在青岛活跃。抗战爆发以后,日本于1938年第二次占领青岛,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青岛光复,日本势力彻底退出青岛。
青岛出现了东、西本愿寺青岛别院和妙心寺别院等多个日本佛教团体和设施,一方面为日本侨民服务,另一方面举办“慰灵祭”等活动,追悼死者,激励生者,鼓舞士气,为侵略战争提供精神支持。日本净土真宗本派西本愿寺法主大谷光瑞也曾多次到过青岛,并曾计划把青岛作为自己永久的居住地。日本的佛教的“海外开教”活动在青岛延续了32年,大谷光瑞、西本愿寺与青岛有着特殊的关系,这些也成为日本在青岛“海外开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为了巩固统治,使占领区成为侵略战争的补给地,使青岛人民甘当日本统治者的顺民,在采取政治、经济措施的同时,又实施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为了强化其在华北地区的统治,建立了佛教同愿会等机构,进一步强化对僧侣的控制。鼓舞日本军队士气,让他们为了所谓“大东亚共荣”不惧死亡,并力图从精神上控制民众。
本文探讨的日本佛教在青岛的“海外开教”活动是日本政府将宗教纳入战争体系、为战争服务典型例子。本文依据档案资料、旧报书刊、前人研究,并通过实地探访,来考察日本佛教“海外开教”与青岛的关系,并力图对日本佛教“海外开教”最终在中国失败的原因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山东青岛;日本佛教;海外开教;佛教同愿会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
历史地理学
修斌
2011
中文
B949.313
50
2011-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